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理解与意义建构 ——以《秋水(节选)》教学为例
原创 储建明 2020-09-28 09:08
【提要】语文阅读要让学生接受和理解语言文字的信息,体会和解释文本的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培植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本文以《秋水(节选)》教学为例提出了紧扣语言、催发想象、感悟精神三个意见,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赋以语文课堂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秋水(节选)》 理解力 语言 想象 精神
让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来接受和理解语言文字的信息,体会和解释文本的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培植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语文课堂常见的教学任务;可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在皮毛之处挠痒,抓不住阅读理解的要点,读不进文本的语言之中,普遍处于被动、无序和低效的状态。到底该怎么办呢,下文以《秋水(节选)》教学为例谈三个意见。
图片
一、紧扣语言,体味文本的生命本质
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手段,也是必须遵循的一种教学法则。文本是语言的艺术,作者总是在一定的语言形式里编织生活,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现世界。文本阅读归根结底是语言的阅读,是要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赏析去寻找语文所承载和反映的内容,这是文本阅读的生命所在。我们常说要贴近语言去揣摩咀嚼文本内容,就是要求在文本阅读中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在不断深入的品读之中去求解阅读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上能不能及时捕捉语言的信息,能不能把文本的语言变成理解的语言,能不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解读词汇、探究语义、融会情感和交流思想,这是衡量语文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素,是判断是否养成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必然条件。
庄子的《秋水(节选)》用拟人化的手法编织了一个寓言故事,让大家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作品开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信笔挥洒,生动流畅,直契入题,一下子把读者带进了汹涌奔腾的秋水世界。文本在河神自以为是地感叹“以天下之美为尽在于己”之后层层推进,让河伯见到了比自己更为广阔雄伟的大海,我们可以从“课文最有趣味的语言在哪里,说说自己的理解”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为何会“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为什么认为自己“见笑于大方之家”,充分品读隐含在文本语言之中的言外之意。一来让学生尽情描绘河伯眼中“百川灌河……”的浩大场景,二来让学生竭力想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的辽阔景象,然后让学生顺着河伯的心理活动去勘破海若的浩瀚无垠和“望洋兴叹”的真实意义,从河伯万分失望和迷茫震惊的状态里完成阅读的深度思维过程。
语言是精神本体赖以生存的家园,语言之中所记述的事物与形象蕴涵着特定的精神意识,语词意义和情感意义往往结合在一起。教材中的《秋水(节选)》作为选本,虽然没有太多的具体的言语和行动,但以河伯的视角所描写的“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之中正好突出了海神汪洋恣肆的形象。此时的海神就如一位睿智静默的长者,用无言的方式向河伯呈现出自己那浩瀚博大又虚怀若谷的胸怀,海神潇洒从容之吞吐气概和河伯目光短浅之志得意满形成强烈的反差。作者如此之设喻可谓高明之极,而寓言教学如果抓住这个特点寓教于趣和寓教于智,就能让学生目睹其形身临其境,享受到莫大的学习情趣,产生出良好的学习心理,这是考量语文教师教学设计的一项基础内容。
图片
二、催发想象,唤醒读者的审美意识
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任务,也是必须追求的一种教学艺术。文学作品不仅以形美而感目,而且以意美而感心。想象思维就是要在“立象尽意”“触目会心”上下功夫,尽量展现文本的语境世界,激活学生的知识背景,想方设法在学生的心理图式和文本图式之间建立审美的通道,沟通文本语境与读者心境之间的联系,启发、引导并帮助读者完全进入文本的图式世界,从文本的阅读理解之中习得阅读素养和审美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进入到文本潜在的艺术境界,将文本图式结构中的知识和信息纳入或同化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在一定的文本语言环境中对语言文字符号进行理解和赋义,通过想象性解读建立和丰富自己的语感图式,促使文本焕发出新鲜的活力和生命。
虽然《秋水(节选)》的文本很短,但充满着奇幻的想象和恢宏的气势,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可以定位在催发和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上。当学生初步感受到这篇寓言的意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河伯已经知道了自己存在的危险,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学生自然会对四海天地和人类万象产生感慨,对“楼外有楼,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表示认同。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去发掘河神之“殆”的根源,充分认识其自得意满的严重危害。当学生试图从文本之中走出来的时候,教师可及时补充选文之后的一段原文:“北海若曰:……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进一步引发学生对百川灌河、万川归海、宇宙无穷、认识无止的想象和思考,激发学生知耻后勇、虚怀若谷的胸襟气魄和目光远大、超越自我的理想抱负。不仅要肯定学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人生观,而且要提醒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之中,看到河伯勇敢地走出虚荣之后的幡然醒悟,让学生再一次地深刻体悟“小孔子之闻”和“轻伯夷之义”的隐喻意义,投入到体验自我、回归自我的审美活动之中,架起从现实世界通向理想世界的审美桥梁。
庄子的文章常常以自然的同化形象来展示形象的无穷性,将浪漫的想象、奇妙的夸张、神话的表现方式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辽阔深邃、变化莫测的散文意境。《秋水(节选)》的文本教学只有依托文本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探究,在思辨性和想象性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在学生的思想深处产生矛盾和斗争,获得眼界、情感和心灵的解放。我们在认知、情感、思维、想象等心智活动的共同参与下对语言材料加以深刻的剖析,就会经历一种亲历与体会、领会与解释、置入与升华的多维审美过程。所谓搅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通过辨识和发现语言风格和文学形象,让文本内容焕发出学科教育意义,也许就在这个过程之中。
图片
三、感悟文化,建设人生的精神家园
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价值追求,也是必须体现的一种文化品质。《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每一篇文学作品都灌注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留下了作者的精神个性和文化思考。在鲜活跃动的语言之中,熔铸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情结。语文教学面对文本极为广阔和厚实的文化背景,就不再是简单的“语”与“文”的教学,而是深刻的“人”的教育。它要唤醒学生的阅读心智和审美情感,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文本情境之中,拉近学生生活与作者作品生活的距离,调动自己的阅读意识去体会文本的语言意义,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将文本的内容转化成形象、意义和价值,叩问和反刍生活、生命的精神内涵,体验和感悟文本传递的真理,构建起阅读“自我”的健康人格。
一个文学经典往往经历了无数读者的解读才能发现真正的语言奥秘,才能真正感化其中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语文教学只有在学生的解读活动中才能实现其生命的审美现实,才能将这种潜在的艺术世界转化为现实的艺术世界。再以《秋水(节选)》教学为例,当学生开始意识到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事物的变异性的时候,能否将作者思想转化为学生思想就成为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文本存在于文学视野之中,存在于解释它的读者的理解意识之中。读者总是通过文本与隐藏于文本之中的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将自己的体验——独特的生命意义置入文本,通过活生生的体验对文本进行具体化,将作品中的空白进行想象性填空和充实,还原作品的本来面目并实现对作品的二度创造。庄子的寓言作品中虽然存在一些唯心色彩,但他那返璞归真和顺其自然等思想观点至今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能不能让学生在解读理解《秋水(节选)》的时候加以深刻领悟,这又是教学的一个难点。《秋水(节选)》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设喻深奥抽象的哲理,从大地万物的伟大之中窥破大小阴阳贵贱之本质,从河伯的“望洋兴叹”之中启示我们不可“贻笑大方”的道理,其言涛涛,其意深远,揭示出庄子那种顺应天道的博大胸怀,也将道学的本质寄寓于其中。
一个语言形式往往是一个生命的形式,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本相。语文课堂要品味这种文化的味道,不仅需要对文本的描述语言进行解释和呈现,而且需要对文本的理性精神加以透视和内化。当代哲人金岳霖先生十分推崇庄子思想,他在《中国哲学》一文中说:“也许应该把庄子看成大诗人甚于大哲学家。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其异想天开烘托出豪放,一语道破却不是武断,生机勃勃而又顺理成章,使人读起来既要用感情,又要用理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个课外读物来激发学生学习《庄子》的学习兴趣,从理智情义上引动学生的深层鉴赏和审美追求,初步体会文学中的哲学和哲学中的文学,将庄子的哲学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那么,我们的学生就能逐步克服文本所述过去的文化以及时代与读者本人之间的疏远和距离,从心理上重建作者作品的理智意义,甚至可以穿越作者作品的本来含义而创造出一种可能的读者意义。
图片
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让我们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等活动去构筑“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通道,让阅读理解成为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生命行为。当读者通过作品而领略到作者的情思时,就形成了一个生命进入到另一个生命的传导活动之中,于是两个生命的融合就有望构成一个崭新的生命世界。对于语文而言,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以文化人”的过程,是一个指向人的生命建构和完善的过程。《秋水(节选)》的教学启示我们要将对文本的理解转化成学生自己的阅读理解力,必须追求“不止教在课本上,而要教在学生心坎上”的境界。这就需要语文教学最大限度地基于文本的语言文字,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把学生引进想象的王国,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破解文本旨意,从而改变学生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现状,激发语文学习的渴望,引发思想情感的共鸣,找到通向语文核心素养的的“文道文法”。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