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这几点才能说自己是古代学霸
说到学霸,大家印象深刻的大概是那些一瞬间成为焦点的高考状元,每年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根据排名,各省都会出现一位成绩遥遥领先,让众学渣望尘莫及的学霸,这些人被广大的人民群众称之为高考状元。
那么状元一词由何而来?考了第一就是状元了吗?
可以说也对,也不对!
高考算得上是现今时代的科举了,只是各省的高考试卷并不统一,只能省内排名,出了省就无法一较高下。
而在古代,文人们经过层层选拔,最后到了皇帝面前,统一试题,统一答题,其中拔得头筹者才称为状元,那是全国范围的第一名,皇帝心中的第一名,可见含金量之高。
所以说状元就是学霸了吗?那当然啦!都全国第一了还不是学霸,你让学渣还怎么活!
不过,这些学霸还不是最出众的,毕竟每届殿试总会出现一名状元,不算特别稀罕,那最稀罕的是哪些呢,也就是说这些学霸中的战斗霸,公鸡中的战斗机到底要经过怎样的难关才能牢牢坐稳他的学霸第一交椅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古人所说的“连中三元”了。
连中三元,字面意思,连续中了三次“状元”,得了三个第一。
这三个第一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这就需要我们好好说道说道古代的科举制度了。
我们先来列个表:
县试→ 府试→ 院试 →乡试→会试→殿试
童生 →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解元→会元→状元
看,这就是古代读书人的学习流程,就和咱们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差不多。
之前提到的三元就是最后一排的解元、会元和状元。
连中三元就是指参加乡试,考中了就能获得举人称号,这些举人里的第一名就是解元。
举人再参加会试,获得贡士称号,贡士里的第一名为会元。
最终贡士们来到终极大boss皇帝面前,参加最后一轮殿试,这时候没被淘汰的就是进士了,当然,其中最亮眼的就属皇帝钦点的第一名,状元了。
而在每次考试中都拔得头筹,获得三个第一,依次为解元、会元、状元称号的,人们就称他们为连中三元,这简直是古代文人的最高荣誉。
从隋朝大业起始,到清朝光绪截止,这漫长的1300多年科举考试中,获得这一殊荣的仅有17人。
想想那些前仆后继的考生,想想这3年一轮的科举考试,想想这让人咬牙切齿的胜出比例,如果你说这17个人不是学霸中的战斗霸,难道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对了,还记得范进吗?就是大家都学过的课文《范进中举》里的主人翁,得知自己中了举人一下高兴疯了的那个书生,类比一下,大概相当于七八十年代,知道自己终于考上大学,成了村里唯一一个大学生时的喜极而疯。
虽然小说手法夸张,但是也很形象的描述了科举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以及困难程度。
再说说众所周知的大学士纪晓岚,不论是文学影视的宣传效应,还是历史遗留资料的影响,纪大学士无疑是一位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才子。
据说纪晓岚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备受士林尊重,这样一位名副其实的有才之人,他的科举之路想必成绩斐然,多数人还一度以为他是三元及第中的一个,可是却被现实活生生的打了脸。
纪晓岚仅获得过解元称号,在会试和殿试中都没能高居榜首,不仅状元没捞着,就连第二、第三的榜眼、探花也不属于他。
由此可见,科举之难,难如圆木过河,难如珠峰登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