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幸福的勇气》Day2
关于教育上的赏罚制度是否可取?
在阿德勒看来,作为一名教育者,既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受教的那一方。
首先,对于”为什么不可以批评”的缘由,作者指出,需要分情况来看。第一种情况:孩子做了某种不好的事情、危险的事情或者对他人危险、甚至接近犯罪的事情时,其背后的根源有可能是孩子并不知道这是不好的事情。比如,在铁路轨道上玩的孩子也许并不知道这样的危险,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孩子或许也并不知道这样做会打扰别人。如果此时,因为“不知道”造成的错误就加以苛责孩子,那肯定是不合理的。这时候大人们需要做的不是斥责,而是教导。既不感情用事也不大声吼叫,而是用理性的语言去教导。
第二种情况就是,一些小孩明知到这是错误的做法,但仍然去做这些不好的事情,此时就是陷入了问题行为之中。而这种行为的背后却隐藏着更加深层的心理动机。
在现代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来考虑。
问题行为的第一阶段是“称赞的要求”。他们的目的始终只是”获得表扬”,进一步说就是在“共同体中取得特权地位”。比如,一些人看起来是在做“好事”,其实只不过想获得别人的表扬。一旦没有得到别人的表扬和关注,他们很快就会失去积极性,甚至还会做出不良的行为。
对于此类问题儿童,我们要去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中细微的言行,并且还要关注其兴趣,并产生共鸣。
问题行为的第二阶段是“引起关注”。此时,孩子们考虑的是如何才能与众不同。他们想要在自己所属的共同体中获得明确的位置。最常见的就是通过“恶作剧”来博取关注。比如上课捣乱,捉弄老师等。有些消极的孩子也会通过扮演无能来引起关注、获得特别的地位。此时,作为教育者,我们只需要通过“尊重”的方式告诉他们,其本身就很有价值,并不需要非常特别。
问题行为第三阶段,目的发展为“权力争斗”。具体行为表现为不服从任何人,反复挑衅,发起挑战,企图通过挑战胜利来炫耀自己的力量,并以此获得特权地位。简单来说就是反抗行为。比如用脏话谩骂、挑衅父母或老师,脾气暴躁,行为粗鲁,甚至还会去抽烟、偷盗,满不在乎地破坏规则。
另一方面,一些消极的孩子会通过不顺从来发起权力争斗,无论怎么被严加训斥,依然拒绝学习知识或技能,坚决无视大人们的话。他们的目的只是想通过坚决不顺从来证明自己的力量。此时,作为父母或老师,我们无须去斥责他们。如果是触犯了法律问题就需要依法处理。但是,当发现不涉及法律问题的权力争斗时,一定要立即退出他们的”球场“。即使表现出生气的表情,这其实也是站在了权力争斗的球场之上。
问题行为的第四个阶段就是”复仇“。比如向没有认可这个无可替代的”我“的人复仇,向不爱”我“的人复仇进行爱的复仇。简单来说,既然得不到对方的爱,那就改为用憎恶来获得对方的关注。
另外,进入复仇阶段的孩子们并不选择正面作战。他们的目标不是做”坏事“,而是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比如跟踪狂行为就是典型的复仇。还有一些自残行为或者自闭症,这在阿德勒心理学看来也是”复仇“的一环。他们是通过伤害自己或者贬损自己的价值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当然,父母会十分担心并且万分痛心,这样一来,对孩子们来说,复仇就成功了。
除此之外,有些小孩还会加入不良团伙或反社会势力参与犯罪等。这些其实都是问题孩童的复仇手段。
此时,作为父母或老师,我们唯有求助完全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也就是说只能依靠其他教师或者是学校以外的人,比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等。
问题行为第五阶段就是”证明无能“。这也是最麻烦的一个阶段了。处于这种状况的孩子,会对人生产生绝望,打心底里厌恶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他们会去逃避一切课题,向周围人表明,”因为我如此无能,所以不要给我任何课题,我根本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比如赤裸裸地装傻,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再简单的课题也不愿去做。不久,连他们都深信自己是个傻瓜。这其实也是最容易患精神疾病的。
此时。父母或老师越想插手去管,他们就越会用更加极端的方式证明无能。对此,你只能求助于专家。但是,帮助那些已经开始证明无能的孩子们,这对于专家来说也是相当困难的任务。
因此,哲人认为,大部分问题行为仅仅处于第三阶段的”权力争斗“。作为父母或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防止问题行为进一步恶化。
同时,我们需要明白的一点就是,发怒和训斥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它只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