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综艺咖

《奇葩说》:能逼逼的时候,千万别动手!

2018-09-30  本文已影响50人  凌千一

《奇葩说》在消失了整整一年零三个月之后,重新回归了。

这次,不仅“马晓康”组合重新集合,甚至加入了“《奇葩说》头号黑粉”李诞,曾经的奇葩之王也成了带队的辩论队队长……

节目的第一期赛制设置的像是《中国有吵架》,各种奇葩齐上阵,有网红,有主播,有说唱选手,鱼龙混杂,实力诠释了“能动手时就别逼逼”,整场节目看下来耳朵要炸。

当时“奇葩说变了”的话题也被冲上了微博热搜,本来“奇葩说”的核心在于“说”,如今却变成了各种“奇葩”斗法,就连乐大大也看得一脸懵逼。

但当节目第三期真正回归到辩论上来时,《奇葩说》还是爆发出了本身的能量,这时候想起马东经常说的那句话“我们是一档严肃的辩论节目”,也就显得不那么违和了。

但《奇葩说》只是简单的辩论节目吗?

显然不是!

从2014年到2018年,这档曾经“小众”的辩论节目,成了寿命最长的网综,也成了无数人的心头好。

那个奇怪的“坏孩子”

2014年《奇葩说》横空出世的时候,看着节目艳丽四射的场景布置,再看看穿着各异的奇葩们,哪里和“严肃”“辩论”沾得上一点联系?

再看看选手出身,有人称“霹雳名媛”的姜思达,有武汉大学教授陈铭,有“半路出家”的设计邱晨,有“以娘著称”的肖骁,还有说起话来像打机关枪的马薇薇……

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生活背景也不尽相同,性格迥异,有的人观点听起来甚至有点“出格”。可就是这些所谓的“奇葩们”,活成了我们曾经想成为的样子。

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的长度有限,这就决定了我们这辈子所见所识均会有局限,而这种局限最有可能带来的,就是偏见。

《奇葩说》正是把这种“带着偏见看世界”的观念给撕开了,全方位的呈现给大家看,而这,也正是它的可贵之处。

《奇葩说》就是一个令你不断看到自己局限和偏见的节目,它提供给我们不同的角度,让我们去寻找一些普通又平凡问题的答案。

有些角度会让人幡然醒悟,有些角度会颠覆固有认知,有些角度会戳中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也有些,是你曾经心里想过一万遍,却怎么也说不出口的那些真心话。

这像是“坏孩子”的乐园,奇葩们想说就说,想笑就笑,想闹就闹,充分表达自我,思想自由。

所以,在这里,我们能看到:

不在意世俗的偏见,敢于在大家面前出柜的姜思达;

不揣摩他人的心思,自信到觉得自己天下最美的范湉湉;

不避讳自己的梦想,坦言想做个快乐小娘炮的肖骁。

那些在常人眼里“出格”的行为,在这里再正常不过。

现实社会,标新立异总是要付出高额的代价,很多人因为被嘲笑而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因为别人的否定中断了自己的选择,活得越来越像个“正常人”,却一直活得不像“自己。”

奇葩们忠于自我,活得恣肆昂扬,在辩论场上,他们时而戏精附体,时而逻辑严谨,好不热闹。

《奇葩说》让大家看见了世界的多样性,也在各种观点的摇摆不定中,意识到自己对于世界愚钝的偏见所在,找到世界的另一种可能。

这才叫真正的神仙“吵架”

作为节目定海神针式存在的议长大人马东,经常会说一句话,那就是“我不同意你,但我欣赏你的价值”,而这也是奇葩说的主基调所在。

它的辩题,可以小到“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也可以大到“愚人水到底要不要喝”;

关于“职场问题”的辩题有“工作中遇到碧池是以牙还牙还是不跟TA一般见识?”、“为了成功潜规则该不该用?”、“领导傻X要不要告诉他?”

最近的两期更是愈加贴近生活,【爸爸如果每周陪伴孩子低于12小时,就被取消爸爸称号,你支持吗】。

在如今《妈妈是超人》,《爸爸去哪儿》的教育环境下,“丧偶式育儿”数见不鲜,这个辩题虽说开了脑洞,但直击的,还是社会痛点。

傅首尔:你为什么不能稍微努努力,让他有一个实在的爸

颜如晶:连续剧不看可以补,但孩子的人生补不回来

最后颜如晶的“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观众”戳中全场泪点,但《奇葩说》并不就此止步。

同样的辩题,在辩手庞颖这涉及到尊重家庭多元化,在教授薛兆丰那变成了有效陪伴的标准变化,在蔡康永那里,又引发“有质量的陪伴,因人而异”的思考……

角度多样,从每个点说开去,都是一场思想的狂欢。

要大城床or小城房?

领导傻逼要不要告诉他?

选择爱你的人还是你爱的人?

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

这些辩题,接着生活的地气,它不是阳春白雪,而是我们每个人这一生很大程度上会经历的纠结,曾经我们会缠绕于此,觉得无路可走。

但正是这场思考的狂欢,给我们看见了很多不同的可能,非黑即白的判断标准也悄然之间发生着改变,我们在重新认识世界,也在其中不断接受自我的改变。

对于世界,我们的认识可能存在局限;面对他人,我们也常常难以放下偏见,但《奇葩说》,给了我们一个去懂的机会。

而这,确实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