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其实就是中庸之道
2020-06-26 本文已影响0人
杨金社
在儒家的传统理念中,中庸是一种处事原则,是人与人交往、人在社会中生存的原则。
但是,儒家又认为,并不是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做到。只有那些注重自身修养、拥有良好品行的人才能做到。其实这样的人就是君子,君子才能真正把握中庸原则,始终秉持中庸原则,运用中庸原则处理各种事务,既不过也无不及。
与君子相反,那些不注重道德修养的人,就属于小人之类,他们往往不秉持中庸之道,处理事务时,无所顾忌,甚至肆无忌惮,往往导致严重的后果。
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思想的核心,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君子而时中”。
儒家的观点就是,“过分”和“不够(足)”看似不同,但实质上都是一样的,两者都不符合儒家的中庸思想,没有做到“恰到好处”。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能一些?”孔子回答:“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更贤能一些?”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
从孔子和其弟子的这段对话中,可以生动的阐明“君子而时中”,这一儒家的观点。
为了把这个观点阐述的更清楚,孔子还说过这样一段话:
“君子做事没有偏倚,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事事都符合中庸之道。小人与君子不同,小人的所作所为完全背离了中庸。君子按照中庸的道理来行事,所以,他的言行恰到好处,符合自然规律;小人背离中庸之道,所以,小人做事没有顾忌和畏惧”。
我们这些普通人,如果能按照中庸之道做事,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也就是说恰到好处,尽管很难,但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不断矫正,慢慢做到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