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

人事

2023-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三木三石

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网译:
孔子说:古代君子从不轻易把话说出口,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
孔子说:能约束自己犯错误的情况就比较少了。
孔子说:君子说话应当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孔子说的话是白话,但负责整理笔记的人要精简,再加最后复核、把关的把精简之后的笔记能删除的也删除了,一则说大家都明白,二则说刻字工大约也是按照今天打字社的规矩,按照字数来收费的,能省则省。
如此,当时之孔门弟子是明白的,但后人就是各取所需的理解了。
如此,当时把工钱省了些,但后世,延绵两千多年,辈辈都在训诂,所费的力气多了何止千倍万倍。

与其抱残,不如复原。
欲要理顺,先需补缺。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古者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师古者,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弟子在交付刻字之前的课堂记录至少如是。

《里仁》篇,弟子们一直在让孔子讲仁,围绕仁而讲,以人观仁,以事见仁。
以人观仁,观的是人心。
以事见仁,见的是仁力。
孔子清楚的很,只是在孔子大学混到毕业,即便有了金子招牌,给你毕业证,要想更好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光有发心不行,还要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扑上去能干,孔子没有这么说过原话,但孔子办学开设的科目就是围绕这几个能力来得。
孔子办学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就是"1+3"。
只是孔子的顺序说能说、能干、能写,但都要以“1仁”为底色,“绘事后素”。
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古今中外办大学,其基本架构都能看到孔模的雏形,是为“德不孤,必有邻”之一说也。
“德不孤,必有邻”明天再说。

孔子在前面讲要以对待父母的态度去治国理政,否则就别干了,不然就会祸人,祸社会,祸国家,最终祸家人。
当官不能如同事父母,应该直接回家种红薯。
让弟子们如何走向社会,在九十九朵花丛中如何可为,孔子从里到外,从己到人,从下到上,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一国到天下,能讲得都讲了,但还是不放心。
其实《里仁》讲到这里,以五十之前的孔子心性,“天下是他们的,但终究会是你们的”,早就可以考试了,但看世界归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不由得孔子还要再加课。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古者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师古者,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讲课时应该讲了,“古者”说得是谁。
但没有记录,没有当时对应的诠释,有的都是后人的自己的解读。
对于孔子的“古者”基本有两说:一是古时候的人,者是语助词;二是古者指古时候的贤者。
孔子口中的“古”至少应该说周初或更往前。
取后者,古时候的贤者。
窃以为孔子用古者以别于自己所塑造的君子。
以今人观,孔子之古者与孔子之君子都是古者了。
如此,“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可译为:古时的贤者说话很慎重,因为说出的话自己虽然也尽了努力做了,无愧于心,但做不到,仍认为是很可耻的事情。
一心,二力,三果,心正也畏果,是为古之贤者。
如此,“古者以约失之者鲜矣”可译为:古时贤者对于有了约定的事,失约的情况是很难看到的。
仁者处于约,处于乐,不仁者不能。
古仁者能不能处于乐没说,但能处于约。

孔子讲了半天尚古的事,接着就敲黑板,说重点了。
“师古者,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一说:君子要向古时的贤者学习,要能做到慎重说话,但又要能见贤思齐,见不贤思己,及时学习,反躬内省,业日加修,德日加厚。
是为君子做人。
孔子二说:君子为政,即便知道如何为道,有了正确的义利观,有了以事父母心为政的态度,但制定法律、制度也要慎之又慎,不能朝令夕改,不能折腾百姓,但是社会上一旦有了好的事情或坏的事情,要能及时推广教导百姓,或政策、制度跟上做出规定。
是为君子做事。
孔子三说:君子做人做事的道理,不仅是君子要践行的,它还是君子观人的法宝和尺度,上可观国君、权臣以取舍,中可观同僚以求合,下可观下属以选人。
是为君子去留。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古者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师古者,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一言以蔽之:君子懂人事,做人事,观人事,成人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