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以“学生”定“生成”

2022-10-06  本文已影响0人  李星太

教学,以“学生”定“生成”

1.基于学生起点

“充分相信孩子自我学习能力,是能理解知识的。”

翟志宏老师在《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课堂中,让学生写出469×7的算法,这是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初步阶段,更重要的是作为后续合并、整理、分类、归纳等学习的资源。这个过程基于学生的起点,又在教师的引导下,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计算策略的“拆分”与“凑整”,生成了一节课的精彩。

顾志能老师的《年、月、日》一课中,课的开始便暴露学情:“对于年月日你有哪些疑问”。学生提出多个问题,随后教师提供足够的素材,引领学生思考并探究原理,最终指向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顾老师的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考:首先,习以为常的规定后面数学道理是值得花时间追究的。其次,基于学生问题出发的课堂是真正的课堂,但即使是基于学生的问题,也不是放任,也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素材和脚手架,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道理。

一节课下来,看着众多的问号被擦掉,相信学生是带着满满的成就感离开课堂的。这样的生问课堂就像顾老师所讲的:“在课堂上,教师依托一定的材料,把握合适的时机,采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借助学生提出的问题,引领学习,推进教学”。

2.带学生到哪里

(1)新课改的方向

曹培英老师的讲座中提到教师对教材和教学理解的不足和误区,也提到了2021年课程标准的修订趋势,为一线教师拨开了教学的迷雾,指明了方向。

他以“三角形三边关系”、“观察图形”、“轴对称、平移和选择”、“上下前后左右”、“数对”等内容的教材使用、数学本质、学生学习难点等展开解释,给一线教师提供很好的出路“摒弃浮躁,少说空话、套话;实实在在,研究儿童、数学;不被忽悠,深入实践、探索”,让学生深度学习得到发展。

(2)教学的方向

此次研讨活动主要以“运算教学”为主,多节课的设计指向“运算”算理理解、算法多样(或优化)和策略的选择等等,运算教学也是小学数学中的一大不可忽视的板块。陈洪杰主编提到:“运算教学很容易陷入表面热闹而思维匮乏的“算法多样化”之中,很容易陷入对算法的操练,对计算正确率、速度的追求之中。而如下这些价值是容易被忽略的:养成有序思考、结构化思考的思维习惯;举例、验证、表达,了解一些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与流程;根据问题情境、数据特点进行主动判断并灵活选择方法的策略意识;利用运算规则和意义检验运算过程与结果,获得成功与自信的体验……”

这段话带给我深深的思考:看似简简单单的小学生数学,为什么教学起来不容易?究其根源在于: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习特点是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去套的,不是教师讲,学生听就好了,需要讲求方式方法:让学生经历自我思考、探究和内化的过程,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和知识结构,在探究中获得成功感,等等。

就如计算的策略,根据涉及的数的大小,数的性质,有很多很多种,在某个阶段掌握心算策略、巧算策略等,掌握到精通,进入下一阶段,学习更多策略后就可以多策略说题、解题。计算策略的选择,是建立在孩子内心是“有储备的”,是建立在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有条理地发散、聚焦和优化。

3.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

学生并非课堂里的一张白纸,他们可能带着原有的知识经验。他们拥有一颗明智的大脑,在遇到新学的知识之初,不那么明朗之时,存在对知识理解的众多困难。比如在《小数乘整数》一课中,关于竖式计算时,小数乘整数中3为什么要在2.5,5的下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是什么?这些是教师层面备课时应该想到的学生疑难问题。

比如在《年、月、日》一课中,学生提出问题:“一年为什么是12个月?而不是13个月或其它的?”“一个月为什么是31天?”等,都是课堂学生对知识本身存在的问题。

学生关于某个知识点的困难,教师提供素材、设问引导,在课堂上通常能得到顺利解答;而关于对知识原理理解的困难,则需要教师对整节课有精心设计、全盘把握,前后关联,步步引导,让学生顿悟;最难的是学生思维上的困难,需要教师有大局意识,方向正确,长期坚持培养,方能成效。

学习研究理论给我们揭示数学教育——很重要的在于对话交流。数学学习仍和其它科目有相通之处——在师生、生生对话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获得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数学教学的角度讲,教师应当思考:应该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并不是从成人的思维角度考虑难易,而是从儿童发展角度,去考虑思维水平的层级,从而划分出难易,以及教的顺序。

4.怎样带学生去

(1)提供足够的素材

《年、月、日》一课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日月星辰,是人类最早的时间”,“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大约是365天6时。”近5年的年历,等等的材料让学生充分论证出为什么每4年一个闰年,而不仅仅告诉学生这是规定,不容置疑,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很多规定背后是有数学道理的,这样的道理足够让学生常记在心里。

(2)讲道理

《三位数乘一位数》罗鸣亮老师的一节课都在引领学生研究一种的新算法,引导学生探究算法背后的道理;翟志宏老师则带领学生从乘法的含义和数的组成进行拆分和凑整,直至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的。

数学是讲道理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理解每一个知识背后的道理和原理,才能够真正掌握、融会贯通。

(3)足够的期望

本次研讨活动与我而言,感受最深的并非是课的设计,而是各位名师的学生立场,俞正强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张宏伟老师上课的激情、罗鸣亮老师的表情、王圣昌老师的“较真”等等,无一不在传递这样的信念:给学生空间,给学生期待,学生能绽放属于他们的精彩。印象最深刻的当属顾志能老师,“站”得与学生同高,和学生平等对话,让在场的老师深深感动。

(4)路径清晰

《儿童早期的数学学习与教育》中提到:当教师理解数学的每一个主要领域或主题的发展进程,以及基于它们的序列活动时,他们创设的数学学习环境就会特别具有发展适宜性和有效性。这些发展道路就是“学习路径”的基础。

关于计算教学的路径,陈洪杰主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层次模型。此模型凝聚了他们的智慧,也是后续我需要继续深入、展开研讨目标。

关于建立数学教学的路径,我们可能暂时还不够完善,但是作为一线数学教师,仍有责任力争做到清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