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自省改变自己,通过自己改变别人
很多人都想要自省,却从来都没有深刻的想过为什么要这么做,也许是因为原因不用思考,是每个人善的一面驱使着人们去做好的事情,这是我们的本能,而唤醒本能从自省开始。
我的偶像稻盛和夫曾经说过,成果=态度×能力×努力,其中能力和努力的打分值在0~100之间,而态度的打分在-100~100之间,态度最重要,因为态度一旦为负,能力值和努力值在高,最后所得的依然是负数,而自省,是为了改正自己的错误,自省本身是一种正面态度,所以我认为,保持自省就是迈向成功的基础。
现在问题来了?如何自省。很多人都觉得自省就是断欲、把所有的负面情绪全部别回去,伤心的时候逼自己开心,痛苦的时候逼自己坚强,但我认为,这不是自省,这是“憋气”,憋的还不是发愤图强的志气,而是日积月累的怨气。
那如何才是正确的自省呢?我个人的想法是致良知,没错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致良知的“致”我们可以理解为专注,专注于良知,专注就能放大,当你的心中只有良知,负面的情绪就不在你的心中,负面情绪要么从一开始就没有,要么就会被合理的化解掉,而自省,就是随时思考自己心中有没有负面情绪,有的话是否化解,自己是否在按良知而行,自己心中有什么东西在良知外面,该如何去除在良知外的东西等等。
因为良知就在你的心中,所以当你关注,并且放大的时候,你就知道该想什么,该自省什么,该怎么做,根本不需要别人去教!
那怎么样才能专注于良知呢?首先我们要知道良知是什么,这取自孟子的“四端论”,即不忍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
不忍之心,就是恻隐之心,“心疼”之心。就像一个孩子在井口玩耍,马上就要掉下去,在那一刻,是个人都会心疼,都会希望这个孩子不要掉下去,如果没有不忍之心,那就不是人!
羞恶之心,就是羞耻之心,在国外如果出了什么大事,总会有负责人自杀的事情,这就是羞耻之心起的作用,如果不知道羞耻,那就不是人!
礼让之心,就是不独占,要是想独占所有好处,那就不是人!
是非之心,就是知道对错,这也许就是稻盛和夫说的“作为人,何为正确”,如果不知道对错,那就不是人!
知道了什么是良知,剩下的便是“致良知”,我们所要做到,就是关注,关注于四心,就是关注于良知,关注就能放大!
下面来讲讲实践方面:
也许有人会决定奇怪,不是只要关注就行了么,关注不就是实践么?
事实上,上面我说的都是理论部分,听懂理论正确理解是一回事,真正做起来又是一回事,本人很早就读过上面的理论,但是学完之后,依然是隔了很长时间,无法关注于良知,无法化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我把书读了无数遍,写了这多次日记,自责了不知道多少回,我仍然不知道如何专注于良知,直到有一天,我又一次陷入了自责中,当时我的心理活动大概是这样:
“我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无论如何都成功不了,我现在到底该怎么办,我不知道,但我必须坚持下去,我一定要成功,这是我的责任!嗯?责任!!!”
我在责任这三个字后面加个三个感叹号,因为在我想到这两个字的时候,全身如同通了电流,当时的沮丧一扫而空,感觉全身有使不出的劲,当时的感觉,就像面前有个保险箱,里面有无数金银财宝,但我不知道保险箱的三位数的密码,只能从000~999,这一千种排列中依次开始试,然后在今天,终于输对了密码,得到了宝藏一样的感觉!
你想自省,是因为有一种东西在驱动你,驱动我的,是我的责任感,我只要关注于责任,就会逐渐将责任感之外的东西排除出去,一心被责任驱动,按责任而行,在这个过程中,我在不知不觉完成对四心与良知的关注
所以你要想自省,就一定要找到驱动你去自省的那份情感,那是一切的关键,当你找到那份情感,你就能关注于那份情感,当你关注了那份情感,就会逐渐把那情感之外的多余之物排除,然后你就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下一步做什么,时间久了,再也没有负面情感,因为负面情感在出现的一瞬间,就被你化解了!
不要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心灵鸡汤,因为本人做到了!我现在依然有着负面情绪,但在出现的一瞬间,就被我化解,负面情绪再也伤害不到我,我相信我只要坚持下去,我的思想境界一定会在进一步,勇往直前,脱胎换骨!
以上就是我说的自省改变自己,下面讲讲如何改变他人:
我的想法是,其实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他人,因为有个词叫做“上行下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厉害的人做的事情,不厉害的人会去模仿,学习。就像我们读书,就是在学习、模仿古人的思想与行为。
当你通过自省来改变自己,你就会变成厉害之人,那么身边不厉害的人,就会有意无意的开始模仿你,学习你,逐渐改变自己。也许这时有人会说,那ta要是不学怎么办,我想说,当你开始在意这个问题时,说明你没有彻底的关注于“关键情感”,当你真的开始关注于驱动你的“关键情感”时,你真的顾不上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