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东坡的一点新认识三
2021-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逝川
苏东坡解决人生意义感缺失以及走出人生低谷的方法。
苏轼培养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疏离感,他参与到生活中,同时又站在远处旁观这个生活中的自己。
苏东坡是一个深情的人,虽然一生大半部分时间里,他的生活的环境在不停的变换,但是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能把自己和当地的人链接起来,参与到当地人的生活,比如:研究东坡肉、和当地人一起打井、教学当地小孩子读书、、、、、、每到一个地方他都把自己的情感投注在那儿,并在当地建立自己的小世界,把自己融入其中。
同时他也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当他观察生活时,又和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去看待这些生活,所以他不受世俗生活的烦恼所困扰。我们看到的是他一路的贬谪,而在他眼里,也许就是赏一路风景,感受几多风土人情而已。
所以有人就说:他不是以生活的姿态生活,而是以审美的姿态生活。对他来说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人生的高谷底谷,只是换个地方去感受另一种生活,换个角度去观察生活而已。他在生活之上找到了更大的意义,就是观察和感受生活。
比如他的诗:《吉祥寺赏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别人都在笑眼前这个喝醉了的,头上插花的老人,他看到的却是10里外的人,都半拉珠帘来看自己。明明自己是焦点,但是他又让读者感觉到他好像根本不在场,而是在某个地方俯视着这一切的发生。
面对不可控的生活,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若即若离的分寸感,参与生活,但又陷于生活,适当的和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跳出生活的藩篱,看见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