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青春不奋斗
前几天,在简书发了篇文章《在小城待久了是什么样的体验》,有个人在微信上加我。她问我是否在大城市待过,怎么会对大城市人的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我说:我很向往大城市,但没有在那里真正的生活过。
她向我说起了自己的故事。她以前在四川的一个小县城当美术老师,后来去了深圳,历经艰难,最终用了15年的时间从小城走出去,现在在美国定居,现在是某知名公司的御用插画师,过上了人人向往不已的具有“诗和远方”的生活。
我听了,听得我心胸澎湃,艳羡不已。我多么想像她一样走出去看看,她今年39岁,我29岁,再有十年,我也达不到她现在的状态。于是,我陷入了一种自卑而低沉的状态,为自己以前的生活和未来不确定的生活。
俞敏洪说:在他的人生之中,从1岁到18岁,他从没有看不起过自己、因为,他周围全是农村的孩子,而且在这帮孩子中,他的学习成绩比较好,他是这帮孩子的头儿,这让他有优越感,而且引以为傲。但后来,他考进北大之后,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自卑期,因为他们班上的同学都是来自城市,只有他来自农村,他们都很洋气,而他很土气,他们都会说流利是普通话,而他的普通话磕磕巴巴,还带有南方的口音。所以,他很自卑。
我和俞敏洪的经历很相似,在没有上大学之前,我也没有自卑过,因为我周围的人过得都是和我差不多的日子。我们一样吃馒头,喝米饭;我们一样放了学就去地里除草、拾棉花;我们一样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一样对人生没有深入的思考与期待……
但是,上大学之后,我也开始了自卑。因为20岁之前,我没有走出过我们县城,我像一个井底之蛙,对外面的一切充满着新奇,也充满着恐惧。
我清晰地记得,2008年的9月4日,我爹送我去石家庄上学。一路上,我不停地看着车窗外的世界。我问爹:什么时候到啊,爹说:得三个小时呢。三个小时,那是我第一次坐那么长时间的车,我很享受坐车的状态,看着车窗外的世界一点点地变化,我像出了笼子的鸟儿雀跃欢喜。
但是到了大学之后,我雀跃的心情消失了。因为我周围有很多人比我漂亮、比我时尚、比我优秀,而我什么都不会,像个丑小鸭。
我记得刚开学,院里开迎新晚会,招纳跳舞的人。我和同学怯生生地报了名。选拔的那一天,很多人都在那里开心地等着,只有我坐在那里忐忑不安,因为我真的什么都不会跳。选拔开始了,几个学姐在舞台上跳了一段,让在场的人跟着她们跳。我看着我身边的人一个个都扭动起身子,都跳得那么有力,那么和谐,而我是动了胳膊,就不动腿,动了腿,就不动胳膊,姿态扭捏、僵硬。最后,我实在学不会便偷偷走下了舞台,一个人掉起眼泪来。
十一之后,学校的各个社团、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始纳新了。我怀着试试的心态报了名。结果,我报的都没有录取我,而且都是第一轮便把我刷了下来。因为人家都问了一个问题:你有什么特长吗?我统一回答:没有。于是,我只能看着我身边的同学一个个被这儿录取,被那儿录取,有的还得纠结放弃哪一个。而我除了羡慕他们,还会深深地恨自己。
后来,我看到校报上的征稿信息。我想,至少我还可以写个稿子吧。于是,我去机房投稿,好不容易在WORD上打了800多字的稿子,却不知道怎么发送,因为人家上面写的是“以附件的形式发送”,而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附件。还好,我鼻子底下有张嘴,我问我身边的一位女生,她几下子就给我发送出去了。
不知道过了多少天,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是校报编辑部的,说我的稿子刊发了,让我去领15块钱的稿费。那一晚,我第一次在大学里感到开心,我给我家里打电话,高兴不已。
从那之后,我看到征文的消息便积极参加,因为我其他的什么都不会。那时,我还不知道向校外的报刊投稿,所以只是在校报、院报上发文章。第一学年,就靠着我在校报上发的两篇小文和我靠前的学习成绩,我拿到了国家励志奖学金。
就这样,我在我稍微擅长的领域努力展现自己,我得到了导员一定的重视,也得到了一些同学的羡慕,更重要的是我慢慢地找回了一点自信。
俞敏洪说:“人对自己的定位是看所加入的人群而定的。如果进入的人群都比自己牛的话,不想自卑也难;如果进入的人群都不如自己,不想骄傲也难。”
所以,看到开头那个姐姐的生活,对比我现在的生活,我又开始自卑了。不过,现在的我不会因为我没有的东西而长时间抑郁了。因为我知道,父母给不了的东西,自己可以去争取,自己成长期间缺少的东西,自己虽然找不回来,却可以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