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时期的创新与人效改革
前段时间,有位客户和我讲了一个他的朋友的事迹,他的朋友是一家民营企业的大股东,去年企业效益良好,个人赚到了很大一笔钱,朋友拿着这笔钱今年年初的时候到十几个不同的城市买了十几套房子……上次客户见到这个朋友时,朋友告诉他已经亏了30%以上了,这位朋友表示有点焦虑,当初钱应该捂在手里。
类似地,我的一个朋友和我讲,前两年他在中山投资买了一套房,付了首付后,目前房贷还剩下85万,上个月他以75万的总价把房子处理了。清远的一个客户告诉我,他的业主群里有位业主放话,他愿意把他的一套房子无偿转给别人,条件是把剩余的房贷接过去……
前段时间,我在为A市某机构服务时,他们领导向我透露了一个信息,A市对土地高度依赖,但是截止到上个月底,A市只成功拍出了两块地,这让他非常焦虑A市明年人民公仆们的工资(基本工资)的着落。最近两个月,我到访的企业,大家普遍关注的共性话题是:回款。某企业领导和我讲,他们今年前10个月的回款总额是去年同期的1/4,差距太大了,这意味着公司很可能就持续不下去了。
以上几个事例显示,此时此刻,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处于一种很“缺钱”的状态,当个人缺钱的时候,我们就会勒紧裤腰带,我们就会开始减少消费,尤其是那种“保健性”的消费,“吃喝玩乐”往往就只留下“吃”,而且极少下馆子,极少吃大餐。而对于很多有贷款(主指房贷)居住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来讲,他们要确保自己良好的信用不受影响,他们尽最大努力保证贷款的有效偿还。
长此以往,很多人的生活通常只剩下眼前的“苟且”,没有了“诗和远方”,渐渐人我们似乎就倒退到了“温饱”时代,人们就会变得更浮躁。类似的,当我们的企业也渐渐地没有钱的时候,有些撑不住的,可能就破产了,而那些能撑得住的,实际上也都只是在做保健性的支出了,他们削减了几乎全部的“创新性”和“探索性”支出,可以预见,持续以往,企业的创新能力必将会停滞或倒退。
最近我服务的一家单位,他们有一个部门是政策研究中心,我在与这位中心的负责人交流时,她和我反馈,他们中心今年的业务量大概是往年的三分之一,主要原因是业主部门减少了这些创新性的、探索性的课题,只做那些必须要做的工作。
过去40年,我们的经济高速快速增长,这样的背景下,多数企业在忙于经营和生产,即便是很多“科技型企业”,他们实际上也依然是以经营和生产为主,最直接的原因是生产经营来钱快,有一段时间,我们甚至听到一句响亮的口号——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但不管如何,我们过去很多企业仍然在做一些创新,在做一些基于人才的创新、科研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等。我最近走一些企业,发现企业变得越来越“功利”,这本身没有毛病,企业本身就是也应该是商业体,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这样一来,我们看到的企业越来越没有人性味,越来越把人当工具在用。
前段时间我接触的一家企业,人员规模大概2000人,其职能管理人员大概300人,去年年末,上级集团下来做了一次巡查,巡查后给出一个结论是:管理人员编制数过多,要求公司职能管理人员“提质、降本、增效”,直接要求其将人员减少到160人,基本是减掉一半,加上公司今年上半年效益很不理想,他们很快就拿出了方案并且实施了……
一段时间后,问题来了,原本是奔着“提质、降本、增效”去的,但是因为减少了那么多人,有一些职能他们也自然的减少了,而保留的必备职能,他们往往也只能做60分左右,有很多工作就会出纰漏,这个时候就要补漏洞,有些漏洞自己还补不上,就要花钱请第三方来补……这样一来,一方面在职在岗的员工虽然保住了饭碗(相对那被辞退的140人),但是他们毫无幸福可言,而且永远都有干不完的活,用他们的一些同事和我反馈的话是“一直都很忙,而且一直都是被事推着往前走,工作毫无成就感可言”……无论如何,这大概并不是这家公司“提质、降本、增效”的初衷!
类似地,今年年初的时候,有家企业的HR和我反馈,受外部环境影响,他们今年一开始就把员工的绩效与回款直接挂钩(过去是和产值挂钩),原本是期望促使员工更多的去关注项目回款,推动公司能够更好的回款……不曾想,大半年下来,那些原本干活是一把好手的骨干员工都有了躺平的迹象,和这些老员工一聊才发现他们的心声:原本大家认真干活,活干好了,公司就兑现奖金,现在活干完了,还要去把钱收回来才能兑现(奖金),而业主本来资金紧张,有些活一开始就不想干了……粗暴降本,难以增效。
中午和客户吃饭的时候,我们聊到了华为和联想当年的选择,前者选择了“技工贸”的路径,而后者选择了“贸工技”的路径,今天回过头来看,华为的影响力远胜联想,前者被认为是我们这个时代创新的代表,而后者渐渐地被认为只是一家组装工厂,缺乏核心能力。所以,当一家企业因为没钱而砍掉研发、因为没钱而“一刀切”式的砍人,因为没钱而粗暴地调整激励政策,这大概是在饮鸩止渴。
面向不确定的未来,创新一定是企业要去投入的,越往后,依靠创新构建的护城河往往最为有效,同样的,基于过去企业高速、快速增长背景下建立的激励机制,在当前及未来也一定会面临更多的挑战,需要系统性思考和解决(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欢迎关注)。
作者简介
王荣增:管理咨询师、国际注册管理咨师(CMC)、管理培训师、商业作者。专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咨询及培训,著有《精进管理: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