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身边用考试改变了命运的小伙伴们
本文首发于本人的豆瓣日记 https://www.douban.com/note/564849822/
高考那几天就想写这篇文章了。不料鼠标手发作,无奈拖至现在,不过即使过了多日,自己依旧还是想着要写完这篇文章。有些话,不吐不快。
今年的高考期间,毛坦厂镇中学愈发的红。不,前几年他其实也已经很红,今年应该是已经红得发紫。
关于这样一个“高考工厂”的讨论亦在网络上、现实中不断的发生着。认为这一模式无助于学生长久发展者有之,认同、理解这一模式具有现实合理性者亦有之。而从我时常逛的知乎等论坛来说,支持后者的,占到了巨大多数。
要说我的观点,无疑是赞同后者。不想说太多的空话,就举一些身边小伙伴的例子吧。也许他们只是个例,但也正是一个个真实的个体,因此显得尤为鲜活。
其实,确切的说,对这些小伙伴们的人生产生最真正改变的,应该是考研。
我的硕士,是在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念的。尽管对于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必须客观的讲,在名校林立的上海,上海师大就是一所很普通的大学,即使在一些学科领域,它的实力并不逊色于复旦、华师大这样的985高校。
扯远了,继续来谈谈我的那些小伙伴们。正因为上师大的实际情况,考进来的学生基本也都来自那些位于三四线城市的非常普通的高校,怎么个普通法呢?就以我们那一届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为例,一共15个人,本科毕业学校校名中有“大学”二字的,印象中不超过5个,多数都是“XX学院”,并且,有相当部分还是在21世纪之后才从专科院校升为本科的“XX学院”。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其实就是为了说明,也许上师大这一层次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在那些名校本科出身的孩子们眼中,几乎可以说是无甚吸引力,然而对于这些本科阶段所念学校并不出色的孩子们而言,这已经是一条足以改变他们职业发展,乃至人生方向,并且相对性价比还算比较高的道路了。
G,我的室友,来自山东,记得是济南附近的一个小城市下面的一个镇。本科是在山东北部的“XX学院”念历史学师范专业的。用他的话说,他们学校本科毕业,除非你家里很有门路,否则几乎不可能找到一个像样的教师工作,多半也就是临时工,可能还是那种农村的小学。进高中做老师?门都没有!而通过在上海的三年硕士生涯,他成功的在太湖之畔的某个风景如画的城市找到了一份高中教职。而在此之前的一年,与他同一所本科学校毕业,后在华东师大读了硕士的女友(现在已经是他的老婆了),亦在该市找到了一份高中教职。得益于该市较低的房价与江南经济发达地区教师较为体面的工资,他们很快就在当地购置了宽敞的住宅,如今已经是房子、车子、孩子,票子,四子登科。
D,我的同届同门。同样是山东人,本科是在山东省内的一所老牌本科院校毕业。农村出身的他让我第一次的发现,身边真的会有同学会在农忙的时候回家帮着收粮食。他跟着老师6年,读完了硕士、博士。靠着自身的刻苦勤奋(这一点始终令我自叹不如)、颇高的情商(在他的身上很少有那些底层奋斗起来的人所常见的缺点)、也加上一点点的运气。最终在上海的一所市属高校某得一份教职。而他的女友(现在已经是太太了),也在跟随着我导师念了硕士之后,在另一个市属高校找到了一份行政岗位的工作。小两口如今成功的在上海实现了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
W,我的师兄。来自安徽。原本是在一个县城里面做老师,用它的话说,就是一个让人一眼可以看到未来几十年生活的小县城。为了去摆脱这样的境况,他通过考研,跟着我的导师读了硕士,又念完了博士。在此期间,已经结婚的他,还得供孩子在上海上幼儿园,租房子。尽管他并不在我们面前表露什么,但作为同门,依旧可以体会到他的压力。不过最后,他还是苦尽甘来,毕业后在家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某得一份研究岗位。生活安定,如今也已经是副高职称。
身边类似的案例,着实还有不少。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通过考试,来到一个更高的平台,并借此实现了职业、人生的新发展。并且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人,在我当年读硕士时候的那些同学里面,比例还是挺高的。这或许也多少说明了,在众多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中,考试,性价比是相对较高的,成功率也是相对较高的。
最后,在说几句关于我自己的吧。不得不说,如果不是因为考上了硕士,按照我本科学校文凭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职业发展的道路多半还是会比现在更加艰难。另一方面,读硕士的时候,因为来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接触到的人,遇到的事情,也给我带来了更多软实力层面的提升与积累。而这一点,其价值,无疑是更大的。
好了,又要扯远了,就写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