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米之炊失之寡淡
2020-05-02 本文已影响0人
香山红叶108
适量的米与水,插上电源,熬粥。时间一到,揭开锅,香味扑鼻,稍一搅动,粘稠得体,引人食欲大开。
巧妇难做五米之炊,少米之炊呢?可以做出,只是寡淡,食之也便无味了。用于比喻写文章,倒也精当。自认读书不少,大多是小说,几十年来,无以计数。
精神和思想都安放在小说里,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快乐与安静。对于现实生活的那些困境,难以承受的多少痛苦,便也失去感觉,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年复一年,把生命时光虚度。
退休之后,读些历史、传记与哲学,进入另一个知识境界。方知读了大半辈子的书,只沾点书海浪花,知识异常贫乏。曾经用于读小说的时间, 确是一种生命的浪费,悔之晚矣!
阅读是积累,包括对人生,对社会,对政治、历史的认知。几十年的积累厚重在胸,感觉太累,想说出来。无奈知音难觅,和自己说吧!在“简书”里,无需动笔,指头移动即成文,体裁自由。自己读来,倒也快意,毕竟是劳动成果。
写得多了,回过头来再读, 有些汗颜。如同少米之炊,失之寡淡。究其原因 ,语言功底不够深厚,表情达意,不能信手拈来,娴熟得体。观点过于直白,旁征博引欠缺。难免半生不熟,读之无味了。
挚友长乐先生看了我的《人性思辨》,建议我读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与巴金先生的《随想录》、《再思录》,对了解人性有帮助。这个建议很中肯,他是行家。
文学大师作品,如风行水上,我的文章虽不艰涩,明显失之于浅。然而,人生体验与语言功底二者兼有之,也不可以信笔涂鸦。作文者,总希望有读者,文章再好若是胎死腹中,也便没有意义,可怜无补费精神。个中甘苦,作者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