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亲子心流·跟超级奶爸学育儿》摘抄387-407

2023-11-03  本文已影响0人  蕙舒

批评的技巧:情绪可以接纳,行为必须规范

对于7岁前的孩子,在他们犯错时,如果无关安全和道德,作为家长要尽可能避免去批评孩子。因为孩子再“坏”的行为,都不会是专门针对家长的。

如果家长总是关注问题本身,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多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想要问题,那焦点就应转移到如何寻找解决的方法上。

一定不能上升到行为层次以上,因为这样会给孩子严重的“三无信念”

7岁前的孩子不小心犯错时,他们内心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他们需要的是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长更好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做法一:平和地把事情描述出来

做法二:有些时候孩子还不明白一些道理,家长需要给予明确的方向或选择

做法三:有时孩子也会有明知故犯的情况出现,我们先表达自己不满的感受,然后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做法四:让孩子明白这样的行为产生的后果,将由他自己去承担。

1.5岁以上的孩子总是不吃饭怎么办?

我的解决方案是等孩子休息后,把孩子的所有监护人召集到一起开家庭会议,统一意见。而且平时要控制好零食的提供。只要大人们一条心,孩子经历几次挨饿后,就会乖乖“就范”。

做法五:在涉及安全和道德的情况下,家长要先采取行动,然后再按情况进行以上的步骤。情绪可以接纳,行为必须规范。

第一点,信号必须明确。按照行为的界限分为三个区:

绿灯区:家长与孩子都认可并鼓励的行为

黄灯区:在某些时候可以容忍的行为,尤其是当孩子能力还没达到时导致的失误,或者是在紧张和压力大时产生的失误等。

红灯区: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必须禁止的行为,包括各种危害家庭利益、身体健康、公共道德的行为

第二点,立原则性规矩时,需要给予明确的方向和理由。

第三点,定规矩后,家长心中要做到内方外圆。定规矩时,家长的语气一定要坚定。坚定的语气是一种严谨的态度,既要体现家长的自尊,也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同时家长心里要有尺度,大部分时候都严格按照规矩去执行,同时执行时也看情况灵活变通,因为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些规矩如果标准太高,孩子难以适应。可以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去成长。

做法六:找解决方案,与孩子沟通时多用“我们”。这代表着家长和孩子一起去面对问题,共同去找解决方案,共同承担。

1 .人多时不适合批评,孩子也要面子;

2.吃饭时不适合批评,会影响食欲;

3.睡前不适合批评,因为孩子会带着负面情绪入睡,影响睡眠质量;

4.批评时不翻旧账;

5.孩子做了无效的行为,家长不指出,这是纵容,孩子会以为这样的行为是家长允许的,以后会继续做;

6.多用“什么原因”“怎么办”“如何做”等表达。

想避免孩子撒谎,首先家长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从负面行为中寻找正面的意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沟通关系。

心流感悟

情绪可以接纳,行为必须规范。小树不修不成材,家长如果能在小树苗成长的阶段,给予好的浇灌和恰当的修剪,它们将来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