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精选感悟人生,亲情友情爱情和师生情岁月如歌

第二章:宗贡爷及其后人(8)

2025-07-30  本文已影响0人  亚宁

过去那个时代,吴起镇洛河川一带文化特别落后,见不到几个识文断字的人。对于开办学堂之事,母亲支持说,这是一件荣耀的事,我的儿子一不贪官,二不是娇生惯养的公子少爷。我儿就是普通的百姓,不贪图荣华富贵,只是为百姓着想。只要我儿把你学到的一肚子文化,传播给洛河川的平民百姓们,就算为国尽忠了。只要我儿如愿以偿,娘在乡人们的面前活得光彩,活得也体面。

母亲的支持,也让宗步伦心中高兴,干劲儿更大。母子俩开始自己动手,打了两眼土窑,一间解决了自己居住问题,另外一间当了学堂。当时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桌凳,娃娃们就坐在土炕上,把小板凳当做桌子。没有写字的黑板,就在土墙上刮平一块,然后用自家的黑锅烟灰刷上一块当黑板。没有粉笔,就用当地的白泥代替。最困难的是学生没有课本,他只能拿他保留下来的几本的教科书,让孩子们抄一课学一课。那时的娃娃们多么渴望有一本自己的教科书啊!孩子们没有墨笔纸砚,他就用我国古代传下的既省钱又省时的一种练字工具土盘代替。

宗步伦19岁就开始教书了,他的口才、文笔都很好。开学头一天,他安排学生首先叩拜大成至圣的孔夫子像,之后,让学生排队进入学堂。他讲的《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私塾教育的三大启蒙经典。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伦理,并包含生活常识、传统道德等。他为了能让学生多学一点知识,开化他们的头脑,他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犹如春雨点点。在他的培育下,好多学生懂得了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个个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学习上也开了窍,个个心明眼亮。

当时,吴起当地多数的娃娃家境贫寒,白日给地主揽工、拦牛、放羊,夜晚抽空来念书。对于家境贫寒的娃娃,宗步伦分文不收,并从不以家境贫寒或富裕、聪明、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他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他说,那些从小受过地主打骂磨炼出来的娃娃,意志高尚,吃苦耐劳,学习进步。他在学习上支持帮助这些可怜的孩子。平常遇见有钱人家送来的公子少爷,他就多收一点学费,填补教学所需要的经费。尽管他这样帮助穷苦人家的孩子,可有些老农思想古板,说啥也不愿意让自家的娃娃念书识字,认为念书无用,又不能当饭吃,因此借口说家里活忙,把娃娃都叫回去。可是有不少娃娃听了他的课后,学到了知识,明事理,长见识,坚持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偷偷来学习。看到这些懂事好学的娃娃,宗步伦利用礼拜日,身背干粮,踏遍了洛河两岸几道川,走村串庄,耐心地给老百姓讲说学习文化的重要性。他说我们有了文化知识,可以改变中国,打倒地主老财,不受地主的打骂,到那时自己当家做主。不少宗姓人家见到贡爷亲自上门招生,深受感动,说我们宗家族人中有这样有功名的人物来为我们培养子孙后代,还有什么可说的,明天就送娃娃来念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宗步伦的耐心劝说下,又有一批娃娃被家长打发来念书。

清朝末期以来吴起地界上还是官匪不分,土匪到处抢劫拉票。百姓时刻提防着,所有的粮食贵重物品都藏在山窨子里,只留下一些随身换洗的衣物和日用口粮。宗步伦办起私塾不到两个月,张家土匪又来烧杀抢劫。听到一声枪响,有人喊贼来了,他带着母亲和一帮娃娃,赶快跑到窨子里躲藏。等土匪走了,他们才随着乡邻回到家,继续为私塾里的孩子们讲学。为了扩大生员,他坚持在这偏远的山沟沟里,向大家宣传上学读书的好处。他说希望各位老人们头脑清醒,思想开放,咱们耽误了儿子,可别耽误孙子呀!老人们看他耐心,书也教得好,都说好好好,我们一定让孙子去读书。私塾中的娃娃就一年比一年多了起来。

宗步伦是宗家的独根独苗,他身上负有一子开九门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他奉母亲之命,媒妁之言,虚龄20成婚,妻子是吴起镇宁塞川刘河沟村的李家姑娘,比步伦小两岁。她为人本分,心地善良,在推磙碾磨,针线茶饭,样样挡不住手。媳妇一过门就是婆婆的好帮手,加上宗步伦精明能干,私塾越来越好,一家人的日子从此好转,买了田地牲畜,置了农具。第二年,刘兰英就抱上了大孙子,当上了奶奶。老人高兴的眉开眼笑,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团团圆圆和和睦睦。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孙子们都长大成人,一个个特别敬重刘兰英。她时常和亲朋好友闲聊,说我的儿孙都是很孝顺的。可见她老人家晚年的心情非常受用和满足。媳妇接连生了几个儿女,都在老人的领料下成长,如今老天睁眼了,使她这个孤苦伶仃的人儿,家族兴旺儿孙满堂了,她怎能不高兴呢。在她喜笑颜开的时候,儿子宗步伦凑到老人身旁说,妈妈,儿子希望你老身体健康,心中高兴。儿子在你老有生之年,一定要为家族续族谱,以免你老百年之后,儿孙后辈不知列祖列宗是何人。刘兰英高兴地点头答应帮儿完成家谱的事。

自古道国有国史,省有省乘,县有县志,族有族谱,意义均在于记录其发展的历史,家谱在国史中更具有微文化的大众意义。自从宗家老祖宗们离开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族人们分散几十个春秋了,家族人丁繁衍兴旺,支脉广布。随了人口的增加和星散,多有见面而不识,不知列祖列宗之后人。因此有必要重续家谱,以使后人知其家族血脉之渊源。宗姓历史上名人功臣不少,这是家族的骄傲,为发扬家族传统,以为后代子孙光耀门庭,奋发图强,发扬光大,做些历史的记载是必要的。那我们的老祖先的居地,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的宗家镇子在这次续谱中,就成为了宗姓的源之头。太爷宗步伦连名昼夜,收集编纂族人的名录。他一边给娃娃们代课,一边抽空续写族谱,他要在老娘有生之年完成这漫长的族谱,让老人看后心安理得。

随了年龄的增长,老来的刘兰英患了多种病症。期间,宗步伦两口子扶持老娘到处求医,可古代时我国看病的郎中很少。就拿吴起镇子上来说,从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前,当地只有两处中药铺。一处是靖边县吴起镇王米、王生富父子俩办的,另外一处是蔺向丰、蔺士勇父子办的。两个药铺的药材主要从外地购进,少部分在本县采集。他们除出售中草药外,还给人诊脉治疗,对症下药,在远近口碑不错。经过郎中多次诊断,刘兰英得的肺气肿,治疗了一年多,效果却不理想,病情反复发作。

在吴起镇的历史上,封建思想一直主宰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旧社会时,人们几乎家家敬神,当地也有一些专门从事迷信活动的巫神、法师、神官等,他们借装神弄鬼的手法鱼肉百姓。民间宗教有许多迷信禁忌,搞得人们无所适从,特别是人们生病,就必须用旧时各种办法来化解。所以,当地庙宇里几乎都有神楼(俗称爷爷),老百姓遇到大小病,就抬爷爷治病。有时候巧合病好了,就认为爷爷显灵了。宗步伦无奈之下,只好求神打卦,讲迷信来为老人医病。他请巫神,求法师,包括庙宇中的爷爷,都为老母亲医过病。他在老人名下所作所为表现出的那份孝道,可以称得上“天下二十四孝中第一孝”了。

宗步伦对母亲的孝道,多少年来深深的刻在宗石湾老庄子的子孙后代们的心中。那是1915年的初冬,老祖宗刘兰英这个钢铁一般的女人,再也支撑不住病痛的折磨,她终于走了,享年58岁。古代的人多数寿命不长,宗步伦多么希望能够多孝顺母亲几年,可是老母亲离开了他。他时常念念不忘的提起,他敬爱的母亲永远活在他的记忆里。古人说得好,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奉献的女人。那么百余年前宗家这一位成功的农民兼贡爷背后,不就有一个奉献了三十几年的老祖宗刘兰英吗!她对儿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从小熟悉和熟知农业劳动,深知农民的苦衷,她要求儿子勤俭节约,艰苦生活,树立紧强的意志,无论遭遇何种坎坷,都不在困难面前低头。可以说儿子的良好精神品格中,已经融入了母亲不少的心血。如今老人走了,完成了她一生的使命,宗家所有的族人,后代子孙们无不为她自豪,尊敬她、敬仰她、爱戴她。老祖宗这个朴素简明的称号,就代表我们全族人的心。族人称她是宗家族人的老功臣,可以这样说,没有老祖宗一生的奉献,就没有宗石湾人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老祖宗刘兰英走了,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得知后都赶来送葬,本族几位老人都提出了建议,要给老祖宗立贞节牌坊。族人们都说老祖宗一生清清白白,贞贞洁洁,为宗家守了一辈子的寡,应该立牌坊。此事传出去之后,附近的人听到都赶来送牌坊匾,宗步伦对族人们给老母亲立牌坊的事深感谢意,并感谢送匾的人们一片心意。立牌坊的事越传越远,洛河两岸几川道的人都赶来送匾。人们赞叹宗石湾村的风水好,竟然出了一位立牌坊的节妇,多么荣耀的事。宗家族人为有这样一个的好老祖宗而深感自豪。

葬礼当日,纸匠为老人做了一院子的纸活,还设置了一处大灵堂。吹鼓手演奏了各种哀乐,使灵堂前的悲哀气氛浓郁,哭声悲切。葬仪在唢呐演奏中大过了三天,老祖宗赢得本村空前盛大的葬礼。宗贡爷将手抄的有数十卷之多的《宗室族谱》,张贴在村口的大关路两旁最亮眼的地方,好让老母看清楚,可以放心地走了。

这数十卷之多的族谱中,展现在一张显眼的大油光布上,上面描绘着彩色的画像,宗家的先祖们一个个大方得体,体格端正。名讳按顺序辈数一男一女整齐地排列在上面。按谱上排名的记载,有:天、坤、布、章、维、有、世、迁、明、远。由此吴起镇洛河川一带的宗姓,有了一本明辩祖宗和族人的家族谱。家谱修成后,洛河川一带的宗姓,只要一听名字便知道此人是哪一辈分,哪一门的后人。从此,每当逢年过节操办喜事娶儿媳妇的时候,就将宗贡爷编创的这幅宗家老影,挂在院子窑洞中间的墙壁上。在唢呐的吹奏声中,本族几百号儿孙晚辈们,男的在前女的在后,按顺序齐刷刷给老祖先磕头大拜,以此祭拜祖灵,光宗耀祖。只有在这种时刻才能显示出家族的兴旺。老百姓把这项活动看得非常重要,称这一活动叫拜祖先。它能显示家族的兴旺和气派,壮大红事的气氛。让人惋惜的是,老贡爷费了千辛万苦立下了吴起宗姓家族的家谱,在“文革”破四旧时期,都被红卫兵烧的一无所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