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关系难处?原来入了这个坑,了解知识的诅咒让你拥有顺滑关系
文/朱礼芳
图/网络
周末女儿和我一起值班,单位附近有几家不错的鞋店,午饭时间带她去了转,她一眼相中一双鞋面布满黄色小装饰的板鞋。女儿眼光不错,我也觉得好看,可是这家是成人鞋店,最小码也是35码,可女儿的脚刚刚34码。看着女儿喜欢的不得了,店主便拿来一个鞋垫垫进鞋里,女儿无论怎么试,还是大那么一个大拇指。
从女儿的表情里,我能感觉到女儿非常地喜欢这双鞋子,但我是极其不愿让女儿穿不合脚的鞋子的,尽管女儿告诉我说:“妈妈,没事,就大一点点。”可是我还是无法接受让女儿穿着一双不合脚的鞋子。
一想到她将要穿着不合脚的鞋子走路、跑步、做早操等等,我就心里难受,于是我说服了女儿,最终没有买那双鞋面布满黄色小装饰的漂亮板鞋。
昨天晚上我离开单位前,女儿打电话给我:“妈妈,你孩子办公室吗?”“我在!”“你能帮我去看看你单位旁边那个店会不会已经有了我的鞋码?”
挂了电话,我去了那家鞋店,还是没有34码的鞋,要不要买那双35码的鞋,我陷入了困惑!
其实也许别的父母,不就错一号吗,买就买了,而我为什么会因此会犹豫不决呢?
这要从我小时候说起,毫不夸张的讲,我大学之前从没有穿过合脚的鞋。
记得,那时候有南阳大姐给做的布鞋、也有安康上班的姐姐给的皮鞋、亲戚朋友家送的鞋子,很多鞋子,却没有一双是穿着合脚的鞋。
因为鞋子不合脚,常常一边跑步一边提鞋,也因此被同学们撞到在地,有时会被摔在队伍后面,早操队伍排好了,我才跟上来。
这样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所以我不想让女儿也穿不合脚的鞋。
但我又一想,从她给我电话让我给她去看鞋的事情,已经证明她对那双鞋念念不忘,我何尝不让她自己去经历呢?也许经历会给她更多的成长和感悟。因为我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让我对于穿鞋有了很多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认知强加给女儿。
网上流传“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是很多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的真实写照。
对于作业,成年人可能无法体会孩子学习的痛点,家长觉得简单,而孩子会觉得很难。家长常会以自己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就很难了解孩子的认知。
有一种科学的解释到,是因为知识的诅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是一种认知偏见,即掌握了某种技能和知识的人,无法体会未知者的痛苦。
“知识的诅咒”是什么?
在1990年的时候,斯坦福大学有一个心理学的博士生,他的博士论文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被试分成两组(A组和B组),给A组的学生一个清单,单子上列出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儿歌的名字。A组学生要做的事情就是,拍桌子,在桌子上把这个节奏给打出来,然后让B组的被试去猜,对方敲打的节奏到底是什么歌?对于B组的被试来说,这个猜的过程并不容易,最后120首歌,B组仅猜出了3首。从概率上来说,只有2.5%。有趣的是,A组的学生认为B组能猜中一半,也就是50%。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A组的被试认为,这些歌都好熟悉的呀,而且我这么认真地在“拍节奏”,这不是很明显的嘛?A组的人在拍这个节奏的时候,因为他知道那首歌的歌名,比如说“祝你生日快乐”,于是他的脑海里一直在循环着这首歌,他听到的是他脑子里的歌曲。但是对B组的人来说,他的脑袋里没有“歌名”这个信息,他不知道这首歌具体是什么,那么他直接去听这个节奏的时候对他来说就很难。听不到那个曲调,---他们听到的是一串分离的敲击声。当B组把一首歌曲猜成另一首歌曲时,A组的感觉是:你好蠢。当他们敲击时,他无法想象B组听到的是那些独立的敲击声而不是一首曲子。这是A组所不能理解的。这就是"知识的诅咒":一旦我们知道某样东西,我们就会发现很难想象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对于我们来说,同别人分享我们的知识变得很困难,因为我们不易重造我们听众的“心境”。
这个实验其实每天都在世界各地重演。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在不经意间成了实验者那?你和你的孩子;你和你的领导;你和你的朋友。
“知识的诅咒”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交流方式都是有局限性的,你的交流对象会因为缺乏你拥有的知识get不到你要表达的点,如果想要有效沟通,就要想办法要打破“知识的诅咒”。
一个领导如果体察不到下属的心境,就会面临下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体会消费者的心境,就会面临倒闭;一个人如果不能体会周边人的心境,就会变得孤独与痛苦。
不要让知识遮挡了你的视线......
作为家长我们要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多与孩子交流,常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问题,了解孩子的认知,就会多一些同理心,避免与孩子发生因知识的诅咒而引起的认知偏差的矛盾。
在一些场合,我常会听到有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想取得家长的帮助,而家长却轻轻地一句“这有什么难的”之类的言语,立刻把孩子求助的心打回谷低,也因此把孩子热情求教的精神封存在心底。
为啥关系难处?原来入了这个坑,了解知识的诅咒让你拥有顺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