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编程教育亲子教育全职妈妈是一份职业

培养孩子的自信

2018-04-24  本文已影响8人  刘绍迪日知录

力量感和无力感

力量取正面意义“自信力”,表示为正义挺身而出,冒险精神,勇于剖析自我,完成任务的毅力,以及快乐游戏的能力。

无力感则表现为处世消极,性情压抑,胆小恐惧,以及怨天尤人。无力感的另一个表现是恐吓,伤害他人的言语行为,专横跋扈的态度,小偷小摸的行为,对安危满不在乎的姿态。

孩子成长中的第一波自信力,来自孩子刚刚出生时,获取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即:我一哭,就有奶喝;我一笑,就有人笑。

第二波自信力,来自孩子蹒跚学步时,发现自己可以对别人说“不”,并坚持自己的意见,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孩子在十八个月到两岁时,是独立意志发展时期,家长既不要从重处罚和暴力管教,也不可让孩子毫无界限、无法无天。平衡的做法是,承认、欣赏孩子身上出现的这种独立性,同时清楚地告诉他界限在哪里,怎么做才安全。

第三波自信力,贯穿于孩子在世界中寻找自己位置的过程,尤其是在同龄人的世界。

力量感的游戏

“臭狗蛋”游戏包含了孩子最喜爱的两样东西:脏话和骂人。骂人让孩子感到很有“力量”:既有力量支配自己的言行,又有力量伤害别人的感情。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把孩子的叛逆行为引向正途,同时让孩子体验到了两种力量的存在,一是话语权的力量,二是闯禁区的力量

“剪指甲”游戏,让孩子控制拿着指甲刀的父母的“走停”,让孩子获得被剪指甲的掌控感,把孩子紧张的情绪,通过游戏转化为轻松的合作氛围。

游戏中学习处理情绪

教育孩子的两个极端。一是过度保护,孩子变得胆怯,充满恐惧感;二是告诉孩子世界的冷酷,把他培养成钢铁战士。最好的做法是,既要呵护他们,也要让他们经历挑战。

面对竞争,孩子如果每次输了都非常生气,或是赢的时候不可一世,则需要给予特殊帮助,让他们学会处理比赛胜负的情绪。从玩游戏转换到“玩”这些情绪处理的主题。例如,安排一场游戏一直让孩子赢,自己则扮演滑稽的痛苦失败者。也可以先夸大自己多么厉害,然后每一个动作都出错——他们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就忘记了输赢导致的尖锐感受。

让批评的声音安静下来

我们的社会对胜负输赢的极端强调,已经渗透在孩子的童年,甚至儿童游戏本身也是如此。

成人擅长把学习的乐趣变得无影无踪,不管学习的对象是游泳还是数学。更糟糕的是,我们有批评孩子的倾向。因为它发生得过于频繁,以至于我们根本注意不到。批评是一种危险的习惯,并且很难改正。我们认为自己只是想帮忙,但是实际用处不大。它的作用,只是在孩子的脑袋里装进一个小小的声音,不断在孩子的生命中无情地批评着他们。

当孩子在强烈的内在批评声中释放自己的感受时,他们可能大哭或喊叫,我们要去倾听他们的感受,并保持对孩子的信心。

游戏中重拾自信

游戏对有过心理创伤的孩子特别重要,他们通过游戏把这些创伤演出来,孩子们本能会用游戏帮助自己处理生活中的困扰。比如:经历地震的孩子会玩震倒桌上物品的游戏,来释放地震时的恐惧情绪。

玩捉迷藏的游戏则让孩子了解离开和回来的概念,减少亲人离开时的分离焦虑感受,从而让他们自如的处理和亲人分开的情绪感受。

刘绍迪的教育观察和思考

教育的本质

一棵树摇动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