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学让教与学更高效——读《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有感 打卡第

2022-08-23  本文已影响0人  素心听月

2022年8月25日

新网师郝晓东院长在《未来教师》中的一句话,让我对自己当下的阅读状态反思警醒:“要警惕一种假学习、浅学习,学得越多,越焦虑;懂得越多,越浮躁;学了那么多理论,破解不了现实问题,知道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当下。最终成了“农夫山泉”:我们不生产知识,只做知识的搬运工。”

假学习、浅学习、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知道却不能做到,这不就是我当下阅读和写作时常面临的困境吗?恰好遇到中国教育报组织的名师领读暑假公益共读《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书,给了我一次深度学习的机会,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参加了21天的共读打卡。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书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的资深专家威林厄姆的著作,这本书名列亚马逊网店教育心理学销售排行榜首。作者用大量生动有趣、平实易懂的语言和事例,针对老师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上解释了“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这件事。

这本书的结构很清晰,作者分别抛出九个问题,也是九个认知准则,再通过对实验及其结果的分析研究回答问题,论证观点,并提供了具体的建议。书中提出了诸多颠覆我们以往认知的理论,是一本指引教师高效课堂教学的书。

在郝晓东院长的引领下,在优秀同伴的“朗读音频”“思维导图梳理”“设计导读问题”“参与讨论”下,我努力向阅读的更深入前进。我深知这也仅仅是阅读的“术”,希望自己能够经由阅读这本小书悟到自我成长,提升教学的“道”,这是值得我为之思考的问题。

作者在书中的许多观点新颖而深刻。如开篇作者认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虽然人类生来就具有好奇心,但是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

我们经常在质疑“题海战术”,事实上它是有道理的。只有经过大量刻意的练习,才能让所练习的这项技能越来越熟练,趋于自动化,基于这个理论,让学生进行核心高品质的练习是必要的,当然,需要把握度,不能过量低品质的训练。

学生学习的好坏,与他之前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关系紧密。如果他之前所掌握的知识越多,对于学习相关的新知识就越快、越容易。这就提醒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储备量,超出他们认知太多的东西,他们是很难起理解的,更谈不上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要想办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让他们的大脑主动运行起来,这样才更有效果。但同样要注意,人的好奇心很脆弱,如果一直无法解决问题的话,就会失去兴趣,因此,给学生设置高质量合宜的问题难度是一个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太简单或者太难的问题,都会让学生脆弱的好奇心备受打击。

这本书的结尾部分总结了九大原理:一是人类生来就有好奇心,但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家;二是事实性知识要先于技能;三是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四是我们在已知的环境中理解新的事物;五是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六是学习早期的认知力和晚期的截然不同;七是儿童在学习方面更多的是相似而不是不同;八是孩子智能上的差异可以通过持久努力改变;九是教学和其他任何复杂的认知技能一样,必须通过练习得以提高。

希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能够将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课堂实践中来,赋能课堂教学,助理学生的成长。

最后,让我们共同期待:“教育使人更聪明,聪明的人可以使教育更美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