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文/蒙初凝琪
“为你,千千万万遍”
只为这一句,我的心灵旅程起航了。
2018年7月2日 星期二
今天,我读完了在掌阅电子书里共计429页的《追风筝的人》,直到第429页的字都已读完,我撂下它,呆在那,内心久久翻腾,交织在心绪里的是零星碎片、是纷繁错杂、是触目不可及的翻山越岭,我为我一周前决定翻开它而感激,我终没错过这么好的故事。
好多年前,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里,高圆圆推荐过《追风筝的人》;今年,看央视的【朗读者第二季】张一山朗读的选段也是《追风筝的人》。
······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的橡胶靴子踢起阵阵雪花,已经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
听到一声敞亮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是第一次听到,而张一山喊出这句话时,眼睛里是有泪光的,是怎样的书能让读它的人有那样充满希望的声音,却又要饱含泪水?我太好奇了,从高圆圆那里我有了认识、从张一山那里我有了动力,于是,我找来《追风筝的人》,每天晚上看一点,一周的时间,虽然看完了,不过,我想留下点什么。
我想我看过什么,总要留下点什么,不然,会不会像小时候看的动画片,熊瞎子掰苞米,掰一棒扔一棒,最后,有一天你问我,你看过什么,我先张开嘴,然后发不出声音,因为自己的声音憋在心里面,它说:“对啊,你看过什么呢?”
我终于想为我看过的一本小说留下点什么,它叫《追风筝的人》。
书的首页,标注着美国籍的阿富汗作者卡勒德·胡赛尼写的——献给所有阿富汗的孩子。那真是透着一种怜爱,看完全书,我知道人性之间对于善的贴合可以穿越宗族、国界,没有彼岸。
作者在创作这本小说的十周年纪念前言中这样写道:
我是想给自己讲一个构思已久的故事,故事中有两个男孩,其中一个内心挣扎,在情感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从,另一个纯洁忠诚、天生善良而正直。我知道这两个孩子的友谊注定不会长久,而他们的分道扬镳将会极大地影响各自的生活,两人因何如此,何以如此,是促使我写完这个故事的动力,反正我知道必须把《追风筝的人》写出来,但那时我以为是自己而写的。
所以可想而知,当我看到这本书出版后在世界各地引起极大反响,我真是十分震惊,从中国、印度、南非、特拉维夫、悉尼、伦敦到阿肯色州,都有读者向我表达他们的喜爱,这些信让我喜出望外。许多读者想要捐钱给阿富汗,有些甚至想收养阿富汗孤儿······(我真的有抄书的冲动)
书的前端,看着阿米尔和哈桑上树,边吃桑葚干,边用它们扔对方,忽而吃吃逗乐,忽而开怀大笑,看着阿米尔怂恿哈桑,让他用弹弓将胡桃射向邻家那独眼的德国牧羊犬,看着他们改湖的名字,管它叫“喀布尔的苏丹阿米尔和哈桑之湖”。
我已经分不清楚……我看得是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事还是我和她的故事。
我想不起来我与我第一个朋友是怎么认识的了,她是住在我楼下家的孩子,我三岁搬进楼房,我爸爸和她爸爸年轻的时候经常聚一起玩麻将,我和她又是同岁,所以,我们讨论过,并且一起推算,我们是在三岁时父亲的麻将桌上认识的。
我们同幼儿园,同小学,同初中,同高中,小学第一天妈妈送我上学,小学第二天,我就与她一起上学,直到高中毕业。
我们扔沙包打对方,打完一起前仰后合的笑,我们爬到后山发现了别人家种的花园,有种占山为王的自鸣得意,用我们的名字命名了那片花园。
何等相似。
不同的是,我和她的关系是平等的友谊,阿米尔和哈桑无法做到平等的“友谊”,那是仆人的儿子,那是种族的界限,那是逃避下的背离,阿米尔,更在乎的是父亲的爱。
他也是个孩子,从懦弱,他不懂得处理,从诬陷,阿米尔的成长就永远有层阴影,善良使他纠结与挣扎,看着他与父亲到了美国后的生活,读着阿米尔内心的“惦念”,我也会心心念念的想:
他们两个男孩还会再见面的,肯定会的。
哈桑怎么样?他过得好吗?
我抑制着自己的焦虑和期待好像也过了好多年,耐心等待阿米尔成家立业了,耐心送走阿米尔的父亲,直等到跟随阿米尔一起踏上拉辛汗指引的“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那是距离哈桑最近的路,我以为我就快看见哈桑了。
第一件有哈桑味道的是那封信:
以最仁慈、最悲悯的安拉之名
我最尊敬的阿米尔少爷:
亲爱的法莎娜、索拉博和我祈望你见信安好,蒙受安拉的恩宠。请替我谢谢拉辛汗老爷,将这封信带给你。我希望有朝一日,我能亲手捧着你的来信,读到你在美国的生活。也许我们还会有幸看到你的照片。我告诉亲爱的法莎娜和索拉博很多次,那些我们过去一起长大、玩游戏、在街上追风筝的事情。听到我们过去的恶作剧,他们会大笑起来!
阿米尔少爷,你少年的阿富汗已经死去很久了。这个国度不再有仁慈,杀戮无从避免。在喀布尔,恐惧无所不在,在街道上,在体育馆中,在市场里面;在这里,这是生活的一部分,阿米尔少爷。统治我们的野蛮人根本不顾人类人类的尊严。有一天,我陪着亲爱的法莎娜到市场去卖土豆和馕饼。她问店主土豆多少钱,但他充耳不闻,我以为他是个聋子。所以她提高声音,又问了一句。突然间有个年轻的塔利班跑过来,用他的木棒打她的大腿。他下手很重,她倒了下去。他朝她破口大骂,说“道德风化部”禁止妇女高声说话。她腿上浮出一大块淤肿,好几天都没消,但我除了束手无策地站在一旁看着自己的妻子被殴打之外,还能做什么呢?如果我反抗,那个狗杂碎肯定会给我一颗子弹,并洋洋自得。那么我的索拉博该怎么办?街头巷尾已经满是饥肠辘辘的孤儿,每天我都会感谢安拉,让我还活着,不是因为我怕死,而是为了我的妻子仍有丈夫,我的儿子不致成为孤儿。
······
我借着阿米尔的眼睛,读着哈桑写给阿米尔的信,其实,信到这里没有写完,后面还有三个段落,只不过我已十足读不下去了,我撂下书,泪流满面地歇会儿,给自己时间。调整好了状态才可以再继续读下去。
战争、杀戮,让人活着是那么珍贵,这段揭露阿富汗的战争真是残酷得有够彻底,“不是因为我怕死,而是为了我的妻子仍有丈夫,我的儿子不致成为孤儿。”哈桑的忍痛,超脱了笔墨的文字,沁我心脾,同感同受。
“不!天啦,不。”
“······朝他后脑开枪。”
“不。”
“······法莎娜尖叫着跑出来,扑打他们······”
“不。”
“······也杀了她。自我防卫,他们后来宣称······”
到这里,我撂下书,泪流满面的歇会儿,给自己时间——是啊,最不愿意看见的还是发生了,我不知道阿米尔有没有哭,但我切肤般的感受到我失去了哈桑,这种心疼不会再有什么发生比这个厉害了吧?
我想错了。
“不,哈桑不是他们生的。”
“是的,是他们生的。”
“不,不是他们,阿米尔。”
“那么是谁······”
“我想你知道是谁。”
······
“亲爱的阿米尔,求求你别走。”
我打开门,转向他,“为什么?你想对我说什么?我今年三十八岁了,我刚刚才发现我一辈子活在一个他妈的谎言之下!你还想说些什么,能让事情变好?没有!没有!”
我扔下这些话,彭彭冲出公寓。
到这里,我撂下书,摸来一卷手纸,涕泪直流。
《追风筝的人》真的太厉害了,当初读《亮剑》小说时,见着李云龙夫妻的死,我痛哭流涕,以为也就这样了,没想到《追风筝的人》仅仅几段落就让我三度朦了泪眼,读不下去了。而且,一浪高过一浪,完全触不及防,想都没想过的事情。
在那之后,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命运同样牵动我,多么希望阿米尔能够顺顺利利找回索拉博,让他远离苦难。
曾经看过一个网友留下的关于《追风筝的人》的读后评论,他怪阿米尔为什么要把话说那么早。的确,这世上最不能伤害的是孩子,这世上最不能出尔反尔的对象也是孩子,只要对孩子许下了承诺就一定要兑现,否则,真的很难再抚平孩子的创伤。索拉博在病床上连连说的“累了累了”,我至今印象深刻,孩子能那样说话,带给成年人的是难以言喻的压抑,它超脱了笔墨上的文字,沁我心脾、同感同受。
不过,也感谢这么戏谑的时间差,造就了《追风筝的人》成为了世界各地追捧的好小说。
“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
他的喉结吞咽着上下蠕动。风掠起他的头发,我想我看到他点头。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自己说。
然后我转过身,我追。
······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我追。
阿米尔,拥有了形如哈桑的“兔唇”,成为了哈桑,做着跟哈桑一样去追风筝的事,为哈桑的儿子说着哈桑对他说过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让读者暖暖地感慨,这真是一次阿米尔内心的救赎最好的方式,想要恭喜他,还有这样的机会。
即便阅尽花言辞藻,此刻,阖上这本小说,仰头品味,也只想赞一声:“真好!”
我们祖国,没有战争,真好!
能结识这部有故事、有政治、有家庭、有童年、有情义、有善良、有纯洁······能读到藏起来的这么多世间美态,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