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八面来风

用这种方式交流,让你的沟通更有效率

2018-04-25  本文已影响94人  z先森说

生活中,我们会和许多不同的人打交道,自然而然就会和他人沟通。沟通方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沟通的效率。我们经常能够见到,许多人在刚开始交流的时候还能好好说话。但慢慢地就会逐渐失去沟通的兴趣;刚开始还能心平气和地交流,可能某一句话说的不合适就导致一方发火,从而采取“暴力”的沟通方式,严重影响沟通效率。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及表达方式对我们会有很大影响,也许我们不经意的话语就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在平时与人的沟通交流中,要注意语言的运用方式,用好的沟通方法来达到目的。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即“非暴力沟通”。它强调用一种温和的方式来进行有效地沟通。

“非暴力沟通”主要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接下来,就为大家一一介绍这四个要素。

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也就是让我们尽可能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发生的事。它强调的是让我们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观察是说发生的事情,是客观的。而评论是指我们对该事件的看法、观点,评论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我们喜欢用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评判他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做是不道德的。例如:“你的毛病是太自私了”、“他对人有成见”。批评、指责、归类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一个人。

有时我们的评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对真实事情的判断。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时,我第一反应也是胡说八道。你看,不知不觉中,我就做出了评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不进行评判、指责,是很难做到的。

区分观察和评论,能够让我们以更加客观的方式来看待发生的事情,我们离事情的本质也就更近一步。


通常,用一些含糊不清的词会容易混淆观察和评论。

  • 你总是很忙
  • 你花钱总是大手大脚

上述表达都属于评论,而我们却经常将其当做观察。

采用观察的角度来表述,是这样的:

  • 我组织了三次活动,你都没有来参加
  • 你昨天买衣服花了三千多,而上周刚买过类似的衣服

如果我们在表达的时候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意做出友善的回应。“非暴力”沟通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晰地描述观察结果。而不是用评论去代替观察。

感受和想法

另一组容易被我们混淆的概念是感受和想法。

感受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感受不仅要求我们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感受表达的越清晰,别人理解起来也就越容易。

不要以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件容易的事,很多人将自己的想法作为感受。

比如:室友晚上在宿舍大声唱歌,你准备制止他。而你却说:“不要在晚上大声唱歌,这会影响别人休息。”这就是典型的用想法来代替感受。

很多人用想法、评论来代替感受,希望别人可以借由这些内容体会到自己的感受,从而发生自发的、自己期待之中的转变。

这种情况在熟悉的人之间比较常见。一方不停的用想法来代替自己的感受,然而想法里面包含的感受的可能性太多了,就很难进行精准定位,容易造成误解,这种沟通方式就很低效。

用想法代替感受的人通常会有这种思想:用评价、指责的手段来让对方进行自我调整,但并不是为了我才改变的。这样,会降低自己心里的“债务负担”。

用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让自己避免背上“债务负担”,但它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沟通效率极低。

平时多多积累表达感受的词汇,在沟通时尽量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沟通成本,提高沟通的效率。

表达需要

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


对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这样可以为自己赢得赞誉。通常我们觉得这样做可以让自己能被他人认可。如果别人觉得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此时,我们很容易把亲密关系当做负担。

到了这个阶段,我们会发现为了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去迎合他人的代价实在太大。一个人若老是牺牲自己的需要去迎合他人,是不现实的,这类人在生活中经常被称为“老好人”。但根据边际效应递减原则,迎合他人获得的道德褒奖感也会逐渐递减。慢慢地,我们就会觉得对方可恶。

如果有幸能达到这个阶段,那么一个人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正确的。

一个人只有第一性为了自己,并且真诚的承认这一点,才有资格做“自己的主人”。

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有能力溢出来去帮助他人。而我们的文化却并不鼓励我们表达自己的需要,我们大多数人也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的时候,我们总倾向于认为别人有什么错。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通常的反应就是反击、不配合。而如果我们能直接说出需要,别人就会更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说出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个要素是表达请求。当我们向其他人提出请求时,什么样的请求会得到积极的回应呢?

一般来讲,请求越具体,得到积极回应的概率也就越大。

如果我们的表达含糊不清,别人就很难真正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通常我们倾向于说自己不想要什么,而很难表达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这也会导致误解。

举个例子:一位妻子向丈夫抱怨工作时间太长,希望丈夫能够少花一点时间在工作上。结果丈夫加入了一个俱乐部。实际上妻子想要丈夫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但总是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而是想通过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方式也给了别人一个故意的犯错的机会,只要到时候他说谁让你当时没说清楚呢,就可以推卸责任了。

在表达自己的请求时,要区分自己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如果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就去指责、批评他人,那这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属于命令。

假借命令的方式向别人提出请求,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毕竟谁都不喜欢别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

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真诚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处处忍让。它是一种更好的从根本上解决暴力的手段。

虽然我们还是很容易被情绪所操控,但知道被操控的点在哪里,以及事后能够跳出来理性分析整个事件,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件时我们的应对状态就会越来越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