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托庇丹《乐土》——平凡生活里的爱与自由
![](https://img.haomeiwen.com/i11409051/fc9233fdddeba44c.jpg)
彭托庇丹在《乐土》一书中,写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一对夫妻、几个子女、几个亲友,一个村庄、整个国家……,在作家真实细腻的笔触下,丹麦的民权运动、农村底层人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乡村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差异、家庭深层次矛盾、生命的无常等等都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一个家庭发生的一些平常的小事,大儿子病死了,夫妻之间有知识背景和性格的巨大差异,以前的女朋友来访,帮工们起来反抗他们的雇主和施助者,最终夫妻二人分道扬镳,而这一切男主人伊曼纽却一直未察觉出来,他对政治的关注和对家庭的忽视,让女主人汉姗的内心感受不到关爱和温暖,通过故事细节的描写,对人物心理和景物环境的精细刻画,将情感、人生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揭示出来,这证明了彭托庇丹的伟大之处。
人生是无意义的,所以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不会遵循人们心中的美好期待开展情节,而是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无论是情节的安排还是人物的命运,就像《乐土》中所写的,伊曼纽的大儿子,一个活生生的可爱小家伙就这么没了,因为两年多的耳疾没有引起重视,这该给人多大的沉痛和反思啊。
又比如,伊曼纽与前女友之间的情感,总是显得不伦不类,一方面田内申小姐对伊曼纽十分欣赏和仰慕,另一方面伊曼纽对前女友却不温不火,如果两人之间没有爱情,至少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交往,如果还有爱情,要么就发生新恋情,要么就干脆摊开了说“不可能”,但是这些都没有,伊曼纽显示出的是不进不退,来则来之去则去之的状态,而且伊曼纽还总是躲着田内申小姐,原因可能是两个:要么是不想与这女人有任何关系,对她以及由她引起的不愉快记忆深感厌恶;要么就是对她依然有爱,但却害怕她的出现会破坏自己的完整家庭。
马尔克斯将自己比作魔术师,他说他只在业余时间写作,他的真实职业是魔术师。这句看似玩笑话却道出了作家的重要本领——同化生活的能力。将自己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文学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没有一件事比对自己的切身感受更能打动自己和读者的了,而这也构成了很多优秀文学作品的关键。故事可以是虚构的,但其中的情感和道理却是真实的,人物是虚构的,但人物的遭遇、感受和命运却在现实中可能发生。
《乐土》中有几个情景让我印象深刻:
一、大儿子雷谛病故不只是疾病,还由于人们的偏见和无知。身体不舒服,不去看医生,以为用坚强、节俭、克制、勇敢、运动、亲近自然就能解决,以为精神万能,不相信现代医学,把医生当魔鬼,不用科学的眼光看事物,而是凭自己任意的揣测想象,只有当孩子癌症晚期,病痛发作无力回天时再去请医生,已经来不及了。表面上看,是疾病杀死了可怜的雷谛,而如果往更深层追问,真相会被披露出来,真凶其实是贫穷、愚昧、偏见和冥顽不化,而这种悲剧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二、伊曼纽和汉娜的婚姻。一个知识渊博,思想品味高,对政治十分感兴趣;另一个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村姑,只知道做饭缝鞋,基本没什么精神生活,对政治毫无兴趣,一切等待丈夫做决定,所有大大小小的事都做不了主。按理说,这样两个人性格互补,文化相吸,婚姻应该可以幸福,但是由于缺乏目标的一致、性格的契合以及精神生活的平衡,导致男方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女方的支持,妻子的感情生活得不到满足和理解。最终,在一次搬家的过程中,妻子弃他而去,从此不愿再见。
从《乐土》一书中,我还看到了自由,也就是那个我们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稀罕物,任何人都不会拒绝,虽然有的时候,自由有边界,有限制,有的时候甚至会遭受侵犯,可是这并不是自由本身的问题,很可能是规则的不平等所致,而在现在的商业社会中,当每个人都可以以自由交易主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的时候,不公正的状态就会被逐渐纠正,平等由此变得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