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儿/忘不了的童年浓浓年味儿
文/傲雪如梅
浓浓的年味儿
上个世纪70年代的春节,虽然物质匮乏,但是每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有好多幸福的回忆,那时候家家户户过年是红红火火,热闹非凡。
童年的春节是快乐、幸福的。
小时候每到腊月二十三,就有了年的氛围。
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儿时的年味儿/忘不了的童年浓浓年味儿我记忆中的儿时春节是这样的:吃饺子,穿新衣,走亲戚挣压岁钱。
妈妈有一双巧手,为了省钱。我们姐妹四个人的新衣服都是妈妈,去供销社凭布票买来布料。然后自己裁剪,手工缝制而成的。
我的妈妈心灵手巧,每当冬闲,不下地干活。她就早早去供销社买来花布料,一针一线,千针万线地给我们姐妹四个缝制过年的新衣服,新棉鞋。
每到春节的这一天,妈妈就早早起来,从扣箱里拿出缝好的新衣服,挨个给我们换上漂亮的新衣服 ,新黑条绒棉鞋。
每年添置的新衣服,要等春节这一天才让穿,新衣服也只让穿几天(初一穿到初五)然后放起来。每年的新衣服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穿,且每年只给每个孩子缝一件新衣服。
过年这一天,妈妈还给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辫漂亮的头发,然后在头发上扎上红绸绸蝴蝶结。
把女儿们打扮的漂漂亮亮、焕然一新。妈妈给弟弟换好新衣服,然后把唯一买来的一把鞭炮交给弟弟。
看着穿戴整洁,可爱的孩子们,妈妈平时所吃的苦和受的累,都是浮云。
家家户户贴春联是过年的象征。
我家贴的春联是爸爸写的。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我们村每家每户的对联都是我爸爸亲手写的。
因为我爸爸写得一手好书法,还是我们村里唯一的一个老师。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买来红纸,送到我家,排队等着我爸爸给他们写春联。
那时候写对联,很少用墨汁。而是用砚台研墨来写对联。每逢临近春节,是我家最热闹的几天,爸爸忙着每天给村里的乡亲们写对联,妈妈忙着置办春节吃的美食。
我们几个孩子也跟着爸爸忙碌起来,有裁红纸的,有砚墨的、有往地下摆爸爸写好的对联……
童年的春节,贴春联是红红火火的象征,家家户户的墙上还都要贴年画,年画是去供销社买的。
记忆中的年画在我的记忆里,每逢过年,贴年画是姊妹几个围着父母做的最认真得事。父母在贴年画的时候,总是叫子女们在一旁看高矮平齐,七、八张年画将房屋两边的墙贴的满满的,屋子里一下就富丽堂皇起来。
父母还认真地给我们讲起:每张年画的故事。
还有最最高兴的是:爸爸在过年的时候,会给每个孩子奖励。
奖励的条件是:妈妈向爸爸汇报每个孩子的成长表现,表现好的孩子会多得到爸爸买的小人书。
在70年代,小人书是我们的最爱。那时候的小人书有《西游记》《岳飞传》《杨家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本小人书几分钱到几角钱不等,如果哪个孩子有几本小人书,真的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童年的最爱《小人书》70年代的小人书,阅读靠传阅。
童年的春节,现在我回忆起来是那样的美好和快乐!
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好了,可大家都觉得越来越少了年味。其实还是同样的年,不一样的是过年的心情。
童年的春节,感觉年味浓浓的,人人向往着过年。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年是对各种细节筹备的过程。是对好日子的那种兴奋的向往和期盼,是对淳朴的幸福的回味,童年的春节是我珍贵的记忆,是一种精神的盛宴,是和父母姐妹一起欢笑的温馨画面。
年味是屋檐下挂着的那一块块金黄的腊肉,年味是那一幅幅火红喜庆的春联和门画,年味是父亲珍藏了一冬的那坛老黄酒,年味是母亲辛苦张罗的那桌丰盛年夜饭,年味是那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和弥漫在空气中的火药味,年味是亲友间那一句句诚挚的问候和温馨的祝福,年味是元宵节那热闹的船灯、彩狮和火龙,年味是心中那一缕带着醇香的回忆... ...
#羽西X简书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
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