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新 || 挑战一下权威
李老师最近跟同学们讨论了:笑了,只是因为笑点低吗?(见链接)
我因为跟老师学习的时间短,很多李老师的简书还都没有来得及看,今天往前翻出老师的这篇简书,仔细研究了一下,又拿出基础课本来复习了“玛丽为什么对小丑笑”(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P138)。
感觉老师简书中这一段混淆了特异性和一致性的概念,老师是这样写的:如果玛丽不但对这个小丑笑(低特异性),所有小丑的表演都让她笑(高一致性)……”。
一致性是指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是否总是如此,是指玛丽是否总是对这个小丑笑,如果总是对这个小丑笑就是一致性高,有时候笑有时候不笑就是一致性低;特异性是指行为主体只在这一个外界刺激下有反应,是看她是否只对这一个小丑笑,只对这一个小丑笑,就是特异性高,不但对这个小丑笑也对其它小丑笑就是特异性低。所以我认为老师在这一段中描述内因的时候,应该是这样写:如果玛丽不但总是对这一个小丑笑(高一致性),她对别的小丑也笑(低特异性)……。
这个小丑很可爱前几天我的一篇日志中(见链接)讨论过归因的问题,举的例子是一个学生在王老师的语文课上睡觉。现在想再唠叨唠叨。
比如说,孩子今次物理考试没有考好,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可以用凯利的这个三维理论或者也叫归因的协变原则进行讨论。
1. 如果孩子物理总是考不好(一致性高),而其它科目他考得还不错(特异性高),其他同学物理也总是考得不好(共同性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归因于刺激客体,即所谓的外因。可能是这个老师讲得不好,学生都听不懂,也可能是这段时间的物理课的内容确实非常难理解。
2. 如果孩子的物理总是考不好(一致性高),其它科目他也考得不好(特异性低),而班里其他同学物理还都考得不错(共同性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归因于行为主体,也就是说孩子本人,即所谓的内因。可能是孩子贪玩没有好好去用功学习。
3. 如果孩子以前物理都考得不错,只是今次考试物理没有考好(一致性低),他其他的科目也都考得不错(特异性高),班里其他同学今次物理考试都考得不错(共同性低),这种情况应该归因于情境。可能是孩子在考试时让什么事情分散注意力了。
又理了一遍,好像对以前模糊的概念和理论更清晰了。 挑战一下权威,不知道说的对不对。敬请老师和各位同学拍砖。道理越辩越明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