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悍晨读

我爱武汉热干面!

2017-08-22  本文已影响32人  灿烂的送送
老板,下碗热干面~

“下面的老师傅~”
“哎~”
“下一碗热干面~”
“好滴~”
武汉太阳火辣辣,
黄鹤楼下是我家,
人人爱吃热干面,
百年经典味道佳,
生姜大蒜加香油,
芝麻酱上撒葱花,
拿双筷子拌均匀,
武汉口味顶呱呱。

歌曲——武汉热干面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武汉人,每每听到这首歌,内心就很燃,恨不得立刻就吃一碗香气四溢的热干面。

01 讲一个关于热干面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他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热干面”。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不仅人们竞相品尝,还有不少人向他拜师学艺。

过了几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满春路口开设了一家热干面面馆,取财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记”,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蔡林记热干面”!

这就是意外的收获!

02 再讲一个关于过桥米线的故事。

古时候,滇南蒙自县的南湖之中有一小岛,岛上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有一位秀才为了赶考,在此专心攻读。每天,他的妻子从家送饭给他吃。秀才很爱吃米线,但因他家离岛较远,而且必须走过一道长长的桥方能到达,所以妻子每次送来的米线都因路远时间长而凉了。

一天中午,妻子念其丈夫读书之苦,就炖了一只又肥又壮的母鸡。鸡炖好后,一层厚厚的黄油覆盖在汤上,又鲜又香。她把鸡肉和鸡汤装入罐中,正准备给丈夫送去,忽然有人来叫她。待她急急忙忙办完事情回来,日已偏西。她唯恐饭菜已凉,尝了一下,发现鸡汤还热得烫嘴。她赶快拾起瓦罐,带上米线,穿小道,过长桥,来到丈夫身边,将米线往鸡汤里一烫,随即捞出放到碗中。秀才吃后十分满意。

以后,尽管秀才的妻子天天还是要穿小路,过长桥,但因厚厚的油层将汤盖得严严实实,秀才便能顿顿吃上滚热鲜香的米线了。“过桥米线”也就因此得名。

这个方法传开后,人们纷纷效仿。有人将切得薄薄的生鱼片、生肉片放入汤中余熟,慢慢演变,就变成了我们爱吃的水煮肉片,水煮鱼片。

改进一点点就会与众不同!

03 最后讲一个关于桥的故事。

古时候,一个农民卖完货物走在回家的路上。夜幕降临,归途遥远,又遇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他不得不坚持赶路。突然,闪电劈倒了深沟边的一棵大树,大树正好倒在了深沟的两岸。农民惊喜地发现,这棵大树连通了回家的近路。于是,他小心翼翼地通过大树,从一岸爬到了另一岸,很快就回到了家。

第二天,他把这件事告诉了村民,村民们团结一心,做了很多独木桥,极大的方便了他们的出行。

虽然独木桥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可是稍不小心就会带来危险,于是人们发明了石拱桥。
石拱桥更结实,人在桥上走,船在桥下过。

但是石拱桥不能架在江上,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更先进的长江大桥。长江大桥雄伟壮观,桥上通汽车,中间通火车,桥下通船只。毛主席还赞美它:“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随着科技的进步,聪慧的人们又发明了架在地上的立交桥。不同方向的车流在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的桥上行驶,极大地缓解了交通拥堵。给人们带来更大的便利。

桥的演变和发展,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创造!

故事讲完了,面也吃完了。我爱武汉的热干面,更爱我大武汉的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