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阅览室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读书

人生重大难题:今天吃什么!汪曾祺说:黄油烙饼不错!

2018-12-03  本文已影响16人  芳爷爷来了

近些年,很多美食节目强势来袭,攻占屏幕,霸占我们的视觉和味觉。

《舌尖上的中国》里的碳烤松茸、螺蛳粉、新式大闸蟹、烤羊背......

《十二道锋味》里的舒芙蕾、五果鸭、锋味纸包鱼、大漠风沙翅......

《中餐厅》里的乌鸡竹荪汤、芋儿鸡、羊肉手抓饭、菠萝咕噜肉......

《向往的生活》里的虾爆鳝面、水煮肉片、葱包桧、油焖笋......

这些美食,无一不色香味俱全,让人食欲大开。就连我这种不吃海鲜不吃鱼的人,看了都忍不住想尝尝鲜。

这些节目之所以受欢迎,除了美食本身的诱惑之外,更多的是美食背后的故事、背景和生活让我们念念不忘。

刚好,最近读完汪曾祺先生写的《黄油烙饼》,就深有体会。

说实在话,我没吃过黄油烙饼。我的印象中,黄油大多是配面包吃,属于西式食品;烙饼是北方食物,我一个长期生活在南方的人,大多数时候是吃米饭、粉、粥,所以烙饼吃得也不多。

但我现在对黄油烙饼开始有点欲望了。

《黄油烙饼》里有这么一段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又从柜子里取出一瓶奶奶没有动过的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兑点起子,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烙熟了。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里的一样。

单独看这么一段你可能觉得一般般,没什么感觉。我给你介绍一下背景你就有体会了。

小说的故事背景是在饥饿的“大跃进”时期,当时出现了大面积饥荒,饿死了不少人。主人公萧胜的奶奶也是在那个时候饿死的。

做黄油烙饼的黄油是奶奶死前也舍不得吃的,而她生前的一个习惯性动作就是时不时把瓶装的黄油拿出来抹抹擦擦。

我在看奶奶的动作时,就对黄油很感兴趣了。

现在,萧胜妈妈的一系列动作,“取出”、“启开”、“挖”、“抓”、“兑”、“擀”、“抓”。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做好了黄油烙饼,能不激动嘛。

而且,在那个物质匮乏的特殊时期,“挖了一大块”黄油,是多么的豪气。想想都让人激动。所以,我着了魔,开始对黄油烙饼念念不忘了。

能给你无限的想象空间,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其实,汪曾祺先生的这篇小说,本意是借萧胜一家渡过饥饿的故事来反映“大跃进”时期的社会现实,同时表达赞美亲人之间朴实的感情。

但是,我在读这段关于黄油烙饼的制作过程的文字时,却得到了意外的写作技巧收获。

我们在写故事、写小说时,有时不需要把一件事或一个人写得很详细。很多时候,长篇幅的写这个人长得怎么怎么样,穿得怎么怎么样,吃得怎么怎么样,效果反而没有几个简单的动作描述好。

简单的动作反而能更好的刻画人物性格和画像。

用一些简单的动作和肢体语言,就可以很好的树立一个人物形象,前提是要铺垫好背景。在特定的背景下,小动作才有价值。

再说回《黄油烙饼》,小说里并没有过多的描写萧胜和奶奶的对话。只是通过一些日常生活,就很好的表达了奶奶对萧胜的疼爱。虽然,小说中奶奶说了几句反话。

我摘录一段,看看

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褂子,接裤子,接棉袄,接棉裤。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自己打袼褙,剪样子,纳底子,自己绱。

奶奶老是说:“你的脚上有牙,有嘴?”“你的脚是铁打的!”再就是给他做吃的。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他整天在外面玩。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对话很少,对生活的描述也很少,都是简单的生活琐事。越简单反而越能衬托奶奶对萧胜的爱,此时无声胜有声。

现在很多电视,很多小说都是大段大段的对话。什么我爱你啊,然后一堆废话;什么我很累啊,然后接着一堆碎碎念......

看起来内容很多,但是,效果却不好,还经常引起观众和读者的反感,骂声不断。

对话是要写,没错,但要节制。

很多时候,写着写着反而有点收不住了。所以,我们在写作时要注意一点,所有的对话、细节、动作等描写都是为了推动故事发展。无关紧要,或者删掉后也不影响故事发展的描述,那就把它们去掉吧。

写作不是字数越多越好,有时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反而没有几千字的故事好。

记住,在有背景的环境下,简短反而更好。

以上是我读汪曾祺先生的《黄油烙饼》所得到的一点感触,希望对你有帮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