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放一放 更有创意
上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语文考试一拿到试卷,先翻到最后去看作文题,然后再回到前面从头往后做。
老师当时的解释是,看过作文题以后,当我们在做别的题时,我们大脑的潜意识其实一直在帮我们想材料、编句子、打腹稿,这样就能节省我们专门写作文的时间。
昨天读到一位艺术家的话,大意就是创作任务定下来后,他会先把任务存在脑子里,暂时不去动它,但要尽可能地涉猎大量跟任务相关的信息,让它们在脑海里自行发酵。然后某一天突然灵光一现,他拿起笔在纸上写来画去,各种各样的想法就涌现出来了。
其实我自己也有很多这样的体会。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去紧张,更别急着下结论,先把它放在心里,出去找人聊聊,或者翻翻各种资料,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心有所动,受到某种启发,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这种现象,我觉得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它在接收到新指令后,会把存储的各种信息进行排列组合,同时打破各种认知范围的边界,挖掘各个时期的经验感受,最终融汇浇注成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但这个过程肯定也不是信手拈来的,起码要有两个阶段。
一是有意识地放过它。不是说一时解决不了、没有思路,就不管不问、随它去了,而是先把具体目标放到一边,让它从显性进入隐性状态,让自己从跟它僵持的紧张情绪中放松下来,从而也让自己的思维从一个无法突破的点朝四周随意地蔓延开。
二是围绕它做一些事。查档、读书、见人、听课都行,只是在做的过程中,可以时不时地想一想,我正做的这件事、读的这本书、听的这番话,是否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是否能带来一丝丝的启发。
问题当时解决不了,就说明我们的当前的认知能力和资源储备还不足以应对,与其硬着头皮赶鸭子上架,最终的结果还未必如意,倒不如先放一放,提升能力,集聚资源,以时间换空间,以忍耐待时机。如同开锁,等所有的齿轮咬合到位,咔塔一声,问题自会迎刃而解。
尤其是对于那些创意类的难题,看似一时回避了它,却是在大脑里圈养了它。然后一边通过相关信息的积累,来不断地撩拨它、喂养它、刺激它,一边通过大脑自行的运作,将这两者进行熔炼、锻造和重塑,在各条神经的触动和各种认知的激荡中,爆发出惊喜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