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英语,孩子才爱学?
凡事最怕刻意,学习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总是让孩子感觉自己在给他讲一个道理或者知识点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在刻意的用大脑去学习了,这样的学习是被动学习,缺乏思考和互动,孩子过而不留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何有效的学习是非常多家长和老师关心的话题,因为绝大部分学困生的家长因为缺乏正确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学习体验。因此,不能为孩子挑选到好的授课老师且为孩子营造出充满压力的学习氛围。事倍功半的状况屡见不鲜,以下是我根据过往良好的学习体验和孩子进步案例整理出的实用方法,可帮助孩子学习英语事半功倍。
这个学习专指没有特别入门或学习体验不好的孩子,如果你的学习体验很好自学能力也很强那便不需在读此文。
英语学习不同语文及数学学科,它既不像语文那样需要反复默写生词掌握字形意,也不需要像数学学科那样反复演算习题掌握知识点。它的学习基础在于对于语言声音与实际含义的连接建立在大脑神经元的连接上。只要孩子能够在自由的思考一个词语、词串、意群时能够自然不费力的想出对应的英文表达,那么,自然就能落实到笔头考出好成绩。它的学习的通路在思维训练上,怎么发出正确的语音?怎样听音辩意?怎样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怎样正确理解别人的思想?弄清楚这几个问题基本就算是入门了。
现实情况是大部分老师不会启发孩子思考,不会问正确的问题,问的问题都比较肤浅。这样导致孩子没有发展出重要的归纳、概括、演绎、分类等能力。问的问题大多都是,把生词课文读一遍,把课后问答答一遍,然后就是各种背诵。难怪现在的孩子都不懂什么是思考,问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都答不出来,我想这不是孩子的问题,大多是因为老师不会问问题导致了孩子不会思考造成的。
好的问题大多是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考和设计的,成成递进,循循善诱,要让孩子感到一点紧张,但同时还能让思维活跃起来。比如当我给孩子讲到culture(文化)这个词时,我会问他他理解的文化是什么?风俗习惯算不算?语言表达算不算?印度的手抓饭,巴西的狂欢节,北京的京剧算不算地域文化?最后,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文化就是不同国家和地区所有的不同的风俗习惯、语言艺术、行为方式、历史民俗等等。这样孩子对于这个词的认识就变得立体而生动起来。这就比一上来就给个定义要好得多。
启发思考,离不开孩子生活经验参与认识新知的过程。比如在讲暑假见闻的相关英语表达时,我会特别问孩子他的暑假是怎么过的,去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样的人和事?这个地方的相关地理和气候的状况是什么?有怎样的代表建筑?孩子都会把自己知道的东西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不会的单词当时就教给他,这样记得又牢又准,比背书上的对话效果好的多得多。
启发思考的过程尽量避免给予孩子标准的答案,多问孩子他的想法、感受、背景知识。这样孩子就不得不一直快速的运转大脑,让他没有时间溜号,效果自然也就出来。当然,在这个过程里,老师也不要预设孩子事先知道答案,要抱着好奇的心去了解孩子的感受和认知水平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样孩子会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和好奇,自然也就越是愿意和你互动。互动的学习是有力量的,孩子会不自觉的进入到内隐状态的学习里,不知不觉掌握你想让他知道的东西,而且毫不费力,不容易遗忘。
书面练习是必要的,但不是越多越好。典型的习题做完之后,认真批改。错的地方指出孩子的问题点,通常与之前的语感有关,反复的题目出现错误,一定跟孩子对于句子的构成不敏感有关。这说明前面的口头练习没有做到位,思维没有强化好,还要在前面的部分认真练习,这样书面问题自然会改善。但写的准确度的重要性要排在说清楚之后,这个不能倒置。
学习英语就是要张嘴多练,基本的词组、句式、意群练习到位之后,孩子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自信,这样才会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意愿。很多孩子不爱张嘴本质上是能力不足、兴趣不足的表现。脑神经的相关语言区域也没有开发好,这时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让他对学习英语产生厌恶。最好找个好老师,扭转这种不好的局面,等孩子上路之后,学习也就越来越轻松了。
最忌讳的就是不断的加大老师知识点讲解的数量和孩子的作业量,让他多出越来越多被动学习的时间,同时,越来越不在动脑思考。这样孩子的学习就会陷入越来越低效的死循环里,孩子学不好,家长也着急,反过来逼着孩子学的更多,这样家庭也少不了纷争不断。
另外,研究性学习也是现代教育的一个趋势。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孩子能够针对一个选题独立思考、搜集材料、整理分辨、独立成文的能力。我本身大学的时候因为对当时一篇大学英语阅读中所讲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理论产生了兴趣,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独自把他的书打印出来阅读思考。那和个体验感觉特别好,多年以后我知道如何去学习和获得自己想知道的学问和是从那时打下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这就要给孩子指导和适当的空间,让他自由选择学习的文本和材料,充分调动他个人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批判性思维的建立也很关键,要让孩子有表达个人不同想法的空间,鼓励他去学习更多更深入的东西来加深他对于某个问题的思考,而不是听到不同的答案就去打击批评孩子。这都是在互动过程中,容易产生的火花。经常我听到孩子某些功利性的回答之后,会潜移默化的给他一点三观的教育。比如之前探讨的旅行花费大怎么办?以及如何认识渣男等劲爆的话题,一语带过也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看孩子的学习效果就看孩子的学习意愿和学习后的精神面貌就可以了。如果孩子很愿意上某位老师的课程,并且课上积极思考乐于互动,课下表情生动,有学到知识的满足感,这样的课就值得孩子上。如果孩子学的很辛苦,也没什么效果,不管老师说的多么好,都不要去上。这只能意味着孩子的学习是低效的,与其如此,不如多花时间在运动和游戏上,至少会让孩子有个健康的身体和心态。
未来的时代是学会自主学习的孩子的天下,只有那些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才能适应时代的选择,才能找到更好的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