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应该只剩下分数——读《另一种可能》后感山庄初中 李富华
读完池昌斌老师的《另一种可能——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生长》,百感交集,收获颇丰。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间地带”这一节。
池老师说,我们需要走在成绩和成长的中间地带,尽管这样颇为无奈!但这也是当下不错的选择,至少我们不要成为考试成绩至上的主导者或是“帮凶”!不反对孩子应该拥有优异的成绩!成绩不等同于分数。问题的关键是取得分数的方式,教育不应该只剩下分数。
人是不断成长发展着的,这就注定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关注成长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当下,更要关注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不能紧盯着分数不放,而要多角度,多层面,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生命教育
近些年来,学生轻生事件越来越多,让人闻之惊心。中北大学大二学生补考作弊被抓后坠亡,合肥15岁女孩因学习问题与父母争吵后欲跳楼后获救、河北9岁男童因学习压力过大跳楼自杀……在旁人看来可以承受的挫折,却最终转化为不可挽救的极端后果。许多网友在问:孩子们为什么要以如此轻忽的态度对待生命?其背后的症结在哪里?学生内心的真实世界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家庭和学校用心呵护培养的孩子,其心理承受能力有时却“不堪一击”?生命教育的缺失到底有多可怕?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某医学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还大海。其实,这个故事恰好对应了泰戈尔老人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因此,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让学生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
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别人的生命,在爱与被爱中感受生命的可贵,才是发展其他一切技能的基础。
鼓励教育
池老师提到1996年初夏的那场火灾,有个叫小庆的孩子冲进火场,就只抢到了一个书包,他妈妈一直说:“老师啊,这孩子真傻,好多东西都没有抢出来,他就抢了一个书包,真傻啊!”孩子的母亲惯于用价值的高低来衡量孩子的救火行为,但作为老师,池昌斌自己是能够理解这个孩子的,因为对孩子本身而言,书包才是最珍贵的物品,也是他生活的意义和希望所在。面对孩子的无助,在第一时间能给他们带去温暖和支持,是一个老师最基本的职业态度。清代教育家颜元曾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挫折面前,来自师长的鼓励,能让孩子不再惧怕,甚至越挫越勇。
我们都当过孩子,都渴望得到长辈或权威人士的认可,师长认可孩子,尤其是孩子靠努力获得成绩时,往往能推动他们更积极,也更努力。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立自强的品格。培养孩子不软弱、不撒娇、遇到挫折不放弃的态度,就需要师长不断地肯定孩子自己做主的行为,在鼓励中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拼搏。
有人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后面还有一句话,大树底下永远长不出大树,大树底下只会长出矮小的灌木。只有落在开阔地带的种子,独自面对阳光和风雨,才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自信教育
震惊中外的“江歌”案宣判,陈世锋被判20年。起底凶手陈世锋的人生经历,就读于华侨大学厦门校区,2015年到日本福冈语言学校,2016年就读日本东京大东文化大学汉语研究科。事发时,他正值研究生一年级。同学对他的评价:“从小不和父母一起”,“我们感觉他挺圆滑心机的,觉得他挺爱装,比较喜欢端着,看起来很潇洒,讲话也很有腔调。” “貌似很帅的男生,其实很穷,要强的反面是很自卑。”
当下随着乡村的没落,年轻人外出打工,或是离异的居多,而且我们生活在贫困县,很多孩子在童年时期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感受到充满安全感的爱,而是一味被逼迫要努力,要出人头地,在最好的年龄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就会变得好强,可是好强的反面很可能是来自内心的深深的自卑。在他们高考之后,见到更广阔的天地,难免会有比较,会自卑。这种关于贫困的自卑,关于家庭的自卑,一不小心就会酿成大祸。所以,比起每天给孩子灌输“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教会他们找到自信,享受生活,热爱生活,不嫉妒,不自卑,养成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更重要。自信的人,会不惧生活的种种刁难,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享受幸福。
探索教育
池老师讲到自己上学的时候,《明明上学》的这一课,课文讲明明上学路上因为抓蛐蛐,所以差点儿迟到的故事,于是自己就抓了蛐蛐带到学校。老师臭骂“不好好读书,就知道玩!”我本想解释一番,但是老师不给机会,还把他赶到办公室门口站了一节课,课后还引来一堆同学围观。到他自己做了老师后才知道,原来那是好学的表现,是典型的探究性学习!很可惜,当年就那样,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老师扼杀了。
我想起了我自己上学时经历过的一件事儿,《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一课,有道题目是问“百万雄师”的“百万”是否准确,本来新闻有“真实性”的特点,我知道该答准确的。但我当时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想法,我想当时战况如此危急,万一有人临阵脱逃,有人受伤怎么办,那很有可能就不满百万人了。我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这道题答了出来。但后来,考试成绩出来了,我的语文成绩是全级前三名,但就因为这道在老师眼里非常简单的题目,我被狠狠批评了一顿,我接受老师的批评,但我对自己丢掉的分数并不可惜。多年来,我耿耿于怀的是 ,老师在批评我之前,从没有认真听听我的想法,没有问问我当时为什么那么写。后来在他的课堂上,即使我有很多想法,我也不愿意举手回答了,因为觉得就算说出来,也得不到尊重。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从学生变成了老师,我仍然记得这件事,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尤其注意孩子的感受,有想法是好事,说明他们在探索世界,思考世界,也许有不对的地方,但倾听永远是对探索求知的一种尊重。
第五、幸福教育
很多人看起来很成功,但却不幸福。而对我自身而言,我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时刻都有享受幸福。
讲一下我的例子,我家在农村,从小受教育条件不好,但我对文字有天赋,虽然上学晚,一路成绩还不错。13年高考成绩不理想,我就任性地回去又念了一年,14年如愿读了西北师大的中文,18年毕业,迫于压力,考公务员,以失败收场。然后临时就业,第一次真正去认识社会,也认识自己。我很感激这一段经历,让我清楚知道,我还是喜欢学校,2019,我裸辞,跑去考了个试,然后回归校园。在我刚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都顺利就业了,他们总觉得我太任性,对我表示担忧和同情,哪有人能事事如愿呢?工作都只是为了糊口而已。但我觉得我可以。现在,我很喜欢我的工作,很喜欢学生,读书,上课,一点儿也没觉得工作有多痛苦,竭力而为,问心无愧就够了。与此同时呢,我的很多同学又很羡慕我现在的状态,他们每天忍受着工作的摧残和折磨,心里极度不愿意,却也不敢辞职。一眼就看穿未来的绝望,无法脱离的挣扎,逐渐丧失的热情都让人痛苦。
幸福是一种心态,有些人一生都在追逐未来的美好,可是一生都没能真正享受过幸福的感觉。其实何必等到“我有钱了”,“我成功了”,“我长大了”,每一天面临生活的苟且时,换种心态,一样可以把日子过成诗,忙着追逐未来,和嫉妒别人的人,难以获得真正幸福,因为他们忘了当下和自己。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孩子的世界本来很单纯,但是成长的路上,有太多陷阱和诱惑,因此,作为师长,我们应该不断地去引导他们的方方面面,使他们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内心充满爱,勇敢坚强,有正义感,安全感,能享受生活,感知幸福的人。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也不能只剩下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