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自私.自利.利他
从自我意识发展角度说,自私、自利、利他代表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发展阶段,真实生活中这三者又密不可分,互为依托,对立统一于个体这个活生生的人。
自我意识越来越被人们视作是个褒义词,起码是个中性词语,纵向看是三阶段的发展,横向看有主我客我、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区别。这样的概念解读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当然不仅仅是吃饱了撑的,更多是为了解释、解答、解决常见心理困惑,这个暂且不说。
伴随自我意识的还有一个常见词语,叫做自私自利,如何理解这个词语呢。
如果说自我意识是心理学术语,自私自利其实更多是大众用语,是一种价值判断。当然也可以且必须从心理学上解读自私自利,比如说某人小气就是表达心理学上的性格特征。
心理学四大公理之一就是基因是自私的。可以理解为人类是基因的载体,活着不过是完成基因传递的任务,因此人类基因根本就是自私的,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就是最大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解释普通人言行也就很容易,比如趋利避害、趋炎附势、欺弱怕硬等等就是人的本性。承认这就是自私本性非常重要,接受才可改变,虽然对有些人很不容易。自私不是对大公无私的否定,恰恰是一体两面,互为依靠。
过去中学课本有篇高尔基文章,描写作为母亲的革命者坐车传递信息情报,遭到宪兵盘问时候,心里非常害怕,提前自我祈祷“只要不被打就好”,这就是非常人性的刻画,关键时候流露出基因自私本性毫不奇怪,这些不用所言,正常人都会“暗暗”承认。
问题是,人不仅仅是普通动物,还是社会动物。一个纯粹自私的人很难在现实社会顺畅生存发展,这就如同法律要求的让渡部分个人权利,或者说数学中的最大公约数,自私必须被适当控制在某种范围或者程度中。这就出现了自利。
你是自利的吗?试着问问自己,坦诚问答这个问题,可以判断你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预示生活幸福程度。
举个简单例子,过去农村的大包干制度,为何集体劳动出工不出力,吃不饱穿不暖,一旦责任到家到人,忘我劳动毫无怨言,生产力立即提升起来。
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市场经济制度,现代经济理论鼻祖亚当斯密论证了经济运行基础,提出了人是自利的,人是理性的,人是有追求的。事实上,经济学中的自利人不是假设,而是公理,看看小区里起早贪黑卖早餐忙超市的人,就知道这些行为背后的动力是什么。
因此,正如心理学家所说,“人类的每一个行为都以有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作为基础,否则根本就不会产生动机”。
事实上,社会正常运作就是以发挥人的最大自利能力为特征的,这里的自利就是代表能力,比如孩子考学看成绩,高分可以读好学校,比如工作报酬看业绩,业绩优秀获得高薪酬,就连高校也是用高薪吸引高水平教授。
同时,我们还看出自利不同于自私。自私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本性,类似本我和生理需要,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加以约束的话,极端者会损人利己。因此社会就进行规定,要求且鼓励不损害他人利益的个体行为,也就是鼓励无害自利但惩罚极端自私。
这实际上类似自我意识发展的两个阶段:生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钱学森有个百年质问,“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北大学者钱理群曾尖锐批评,“我们培养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问题很容易引起社会你我他的共鸣,这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人人都是自私自利者,但是又不能满足于此,因此才有了利他主义。
心理学认为利他行为背后是利他动机,动机的产生自然是社会的产物,但是得以持续维持则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结果。
换句话说,一个利他的人不是天生的,这是心理发展的结果,这是社会要求的结果。正如美国肯尼迪总统名言,“不要问社会为你做了什么,而要多问问自己为社会做了什么!”一个把社会公平正义要求内化于心,时常做出行动的人,就是利他主义者。
从自我意识发展角度说,自私、自利、利他代表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发展阶段,真实生活中这三者又密不可分,互为依托,对立统一于个体这个活生生的人。
(心理困惑,心理高见,欢迎交流)
友情提示:
在陪伴孩子度过初中、高中、高考前后这个时间段中,写了200余篇“伴你行”文章,其中高考倒计时一天一篇写了120多篇,已经全部编发到公众号。为了方便回看,特意设置了公众号的中学伴行、高考伴行栏目,感兴趣朋友可以直接点击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