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我们都是亲历者
又一年快过去了,本来想凑热闹,也写个2018年终总结。刚刚把思路切换到怀旧状态,没曾想,因为看了《大江大河》,记忆的闸门一下子就被打开,时光倒流,回到了四十年前。
尽管是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命题作文”,这部电视剧之所以热播,正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个政策的亲身见证者。
电视剧里展现的因为出身、知识和选择而改变命运,正和自己、父辈或者亲人紧密相关、难解难分,看了之后又怎不会心有戚戚焉。
剧中的宋运辉和姐姐宋运萍一起参加78年的高考,虽然都过了分数线,却因为家里成分问题,姐姐被迫放弃名额让弟弟去读大学。从此两人的人生际遇有了天壤之别。
人的出身是无法选择的,在那个荒谬的年代,却因为人为的因素,主观的判断,成为了左右人们命运的桎梏,现在想来依然是那么不可思议,令人唏嘘。
我们七十年代初期生人算是幸运的一代,小学的时候刚好赶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等是那时候经常听到的流行词。虽然不太懂,但从大人的只言片语里,以及日常生活场景的变化中,能隐约感觉到,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不远了。
至少,70年代以后的我们,比起宋运萍们,多了一份自主选择的权利,上大学只要凭真本事,不会再有出身、政审这种因素来干扰。虽然千军万马过高考的独木桥,一考定终身,依然为人诟病,但至少给普通人一个平等选择的机会。
剧中雷东宝在村里大刀阔斧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对于我这样长在小县城,和老家农村还有千丝万缕亲情联系的人来说,也是耳熟能详的词汇了。
说来也奇怪,自从实行包产到户,老家的粮食基本年年丰收,交了公粮还绰绰有余。记得小时候经常能吃到从老家带来的新鲜晚稻米,比起纯粹城里人只能吃粮店卖的陈年粳米,幸福指数已经很高了。
农民手头也越来越富裕,需要投入田间地头的人力越来越少,“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并一度演变出新的社会问题。
八十年代我上初中高中时,江浙一带的乡镇企业办得风风火火。而很多国营或者集体的企业却了无生气,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
很多人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往前一步,跟着个体老板干,往往意味着风险、不确定,付出很多汗水、泪水,受尽委屈,有可能失败一事无成,也可能抓住机会一步登天,从此大路越走越宽,这是一种人生。
原地不动,在国营企业捧着“铁饭碗”,混吃等死,旱涝保收,却温水煮青蛙,失去了蹦跳和抗争的能力,最后有可能在国企改革中被毫不留情地丢弃一旁,这,也是一种人生。
可是,那个年代的人们,很少会去仔细梳理前因后果,也不具备预知未来的超能力,很多时候,其实也是性格、家庭环境等内外因影响自己做出判断和决定。从此,命运之路有了很多的岔道,人生变换出无限的可能。
记得90年代末,我已经在北京的外企上班了,有时要去辽宁的几座工业城市出差,不止一次碰到过国企大厂的工人在市府门口静坐示威,以抗议逼迫他们下岗的不公待遇。
那些年是政府下定决心对国企进行改革的关键时期,而东北老工业区首当其冲。一大批一辈子死心塌地为政府卖命的基层工人成为国企改革的牺牲品。
他们生逢动荡年代,年轻时被剥夺了学习文化的机会,被迫上山下乡,人到中年,知识储备不足,劳动技能单一,手里端着的铁饭碗却被企业一脚踢开。而面对同样的磨难,有的人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服从政府的再就业安排,重新学习技能,乐观而积极地活着。有的人则悲观绝望,甚至选择结束生命。
时代的江河就这样一刻不停地朝前奔流着。我们就如同一粒粒沙子,被风浪裹挟,随波逐流,虽有心抗争,很多时候却无可奈何。当碰到暗礁巨石,有的被冲到岸边,在沙滩上停留,从此汲汲无名;有的则一路向东奔向大海,实现终极理想。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无论是眼前的苟活,还是追求诗和远方,都离不开政策的左右和时代的造就。
就像我们那一代,上大学选择专业,有多少人怀着文艺青年的梦想,却选择了外贸财经专业,只因为当时改革开放的政策出来,国家急需这方面人才。飘渺的梦想又怎抵得上改善生活质量的急迫现实?
到后来,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IT行业又成了众人热捧的焦点。金融、传媒、互联网,每一个行业在风口浪尖的时候,追逐的人群随即蜂拥而至。
Like A Flowing River,就像这电视剧的剧名一样,时代的江河还在快速朝前流淌,一刻不停歇。
回望历史,幸运的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可以吸取过去的教训,懂得趋利避害,清楚一个道理,无论时代怎么发展,要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努力拼搏,才不会让机会擦肩而过。
正如主人公宋运辉,面对不公和挑战,鼓起勇气去抗争,获得宝贵的学习机会,才为后来的壮阔人生奠定基础。
机会面前不是人人平等, 但是,不去争取,不去付出,就永远没有机会。
同样,不是每一次努力都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
这,应该是这部电视剧带给我们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