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产品经理产品经理1

☆产品的边界与出路

2015-05-17  本文已影响12146人  纯银V

被一条微博评论触动,把最近常说的一系列观点串起来写点什么。

首先,每一款产品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的意思是,它的定位、架构和用户基础大概能拓展出怎样的场景,进而实现怎样规模的激活数与日活数。

边界也是我常常说到的产品宿命论。边界很大,但被团队活生生做砸了的产品案例很少很少,比如人人,比如开心。然而边界不大,团队急了,通过“加功能”和“大改版”强行拉伸边界的产品案例很多很多,拔苗助长,几乎每一款产品都遇到过。

准确地预判产品边界在哪里,减少研发浪费,是产品经理最难掌握的技能之一。

然后,假定你对这个边界已经有结论了,假定结论还不大好,产品团队就陷入深深深深的痛苦之中。一个正常人每周固定打开一次以上的App,平均不到10款,谁都想挤进这1/10,否则新鲜感过去,难免从积灰到删除。

所以才要拓展边界,才要加功能,加不动了就大改版,改不动了就去死……

唉。

和大多数创业者不一样,我从来不认为自己能做出一款稳定在百万日活的产品。达不到这个数字,大众化的产品很可能无法长久地维系下去。于是从一开始,我就得找别的出路。

1、产品能创造独特的价值,并且有稳定的盈利模式,即便做不到百万日活,也能赚到养活自己与持续发展的钱。

2、产品有稳定的激活场景,用户并不常用,但会在特定的场景下想到并打开产品,因此活跃度相当稳定。

3、用户虽然不断流失,但同时也在不断沉淀有意义的,时效性长的UGC数据,这些数据又会提升产品的价值。

拿蝉游记举例子。从一开始我就预料到了日活低迷与用户流失,但每天都有数百篇新游记产生,绝大部分游记图文精准绑定了POI,成为高质量的结构化数据。编辑再对数据进行筛选加工,处理为POI介绍与目的地攻略。由于目的地信息变动较少,旅行指南的时效性往往能有5年甚至更长时间,何况编辑会不断从最新游记中更新信息。所以,即便日活不满意,蝉游记这三年积攒下来的旅行指南仍有不菲的商业价值。

而我犯的错误恰好是上面提到的第2点,由于旅行是一件频次太低的事情,在没有旅行计划时,用户不会仔细研究对比各家旅行指南的差异,准备旅行前,又会“下意识地打开”印象最深的旅行指南。这意味着决定性的因素是……攻略品牌。谁的品牌深入人心,旅行前就打开谁,口口相传时也会推荐谁。

很明显,蝉游记的攻略品牌太弱了,以至于大家都说游记还可以,却没几个人意识到旅行指南(现在放在“攻略”tab下)才是我们最重要的部分。好吧,蝉游记作为独立品牌生存下去不容易,但还可以成为携程的内容供应商。

说起我原本的计划,先得做到3,再实现2,超过10万日活就能启动1的盈利模式。结果在2上面卡住。长长长长地叹一口气,继续做旅行指南,并且启动高频次用户场景的新项目。

再举个关于边界与出路的例子,在最近一次产品夜校(我每个月回答一次自家团队的产品问题),有人提问说,生辰我看过两次就不再打开了,你怎么看这件事?

问题提得我很high,恰好涉及“产品边界”这个感兴趣的话题,我说:

设计生辰第一版时,我预设的产品边界就是“平均启动3次”。商业价值如此低,所以我也把研发时间控制在了3天以内。就当是团队给我个面子,帮我出一款有个性没价值的玩票作品。

发布后,各种数据超出预期,被它打动的人比我想象的多。这时我开始拓展边界了——注意,拓展的前提不是我对数据不满意,恰恰相反,是数据给了我信心去拓展边界。于是我加强了肖像馆,并添加了另一项重要功能(1.1新版本Appstore审核中)。

即便是加功能,我对生辰的边界判断仍然是它不可能做大,但通过适当的场景延伸,可以实现更好的留存率与日活数,以及支撑生存发展的最低盈利。怎么做到呢?还是“先做到3,再实现2,超过xx日活就能启动1的盈利模式”。对,我就会这三板斧!

话说到这里,觉得以上是软文的煞笔,我家的产品你爱下不下,老子不稀罕。每次写文章,不举例子呢有人说太干燥,举例子呢又说我打广告,广告你妈逼——赶紧拖黑我,不要有一秒钟的迟疑。一想到这些煞笔评论就不开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