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学习的一些思考

2018-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逸轩含章

        本文从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学习三个层面拆解学习!取材于万维钢《万万没想到》,成甲的《好好学习》,采铜的《精进》,古典的《跃迁》,大胡子关于学习的一系列文章,及所认识了解的学习高手怎样学习的,以及个人这么多年来一直不间断的学习,到现在的践行知行合一,于日常生活中时时刻意练习的一个总结!

                      第一:什么是学习

      学习为两个字,学和习。

      学。繁体写法就是一个人用双手去模仿。就像我们小时候练字,需要不断的临摹。

      习。繁体写法一个羽一个日(其实那个是日,结果流传下来写成白了)。羽就是扇动翅膀。日就是每天扇动翅膀。讲的是刻意练习。

        任何一个东西,不论是理论,还是产品都要从道、法、术、器、例进行分析对比,所以我的小蜜圈也叫道法术器。

道。道生一,一生二的道。佛陀管它叫第一义,希腊人管它叫本体。那个准备在有生之年把人类送上火星的人叫他第一性原理。

法。法则的法。其实叫原则更合适。

术。方法、经验。

器。器具的器。工具。

例。案例的例。

而学和习多适用于术、器,有关道法的知识,适合看和观。向外为看,向内为观。

看书是向外看,内化连接是向内观。

只看不观,那些知识不是你的。它是别人的,你不过就是一块可以移动的硬盘。

      学习必须调动你旧有的知识,感官,你所有的种种,与新的知识产生链接、融合,转化为真正自己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思维模型!——多来自公众号姜胡说

                第二:为什么要学习

      学习本来就是反人性的,于很多人而言都是痛苦的。我们要思考的是,你为什么要学习,你想通过学习收获什么?

      从读书的角度看,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读书是为了掌握技能,通过各类考试,或者纯粹是为了娱乐。另一种人读书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内力。这两种人最初的“智力”水平未必有多大差别,但是假以时日,他们的“智慧”水平将会有天壤之别。只有后一种人,才配被称为“读书人”。

      有很多人总结过读书的技术。总结得最好的大概是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此书最牛的地方并不在于任何特殊的技术,而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认为阅读有三个档次:为了娱乐而读,为了信息而读和为了理解而读。首先,只有为了理解某个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而读书,才值得认真对待。其次,读书该以我为主,而不是以书为主。我注六经,而非六经注我!

        只有兴趣与爱好及内在动力才能真正的支撑自己,在学习的路上,不断前行,如痴如醉。兴趣与爱好会变,只有内在的动力才能赋予你源源不断的动力,一往无前,披荆斩棘!

      人生就是持续反复的构造,它既是不断延续的,也是不断变化着的,就像一个故事,有冲突、有转折、有高潮,也有预埋在暗处的种种伏笔,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发挥奇效。只有去发现和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东西”,而不是追寻“某种预设期待的轨迹”。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做出更加完美的决定。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常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让我们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如果有太多的可选项,应该把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对可选项从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

        在做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性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方法是聆听内心的声音。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

        人生应处处以最高目标为原则而达至非凡人生的故事。“最高目标”,并不是指那些可以被度量且数量力求最大化的目标,而是指从整个人生来看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这个目标反映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我们一直在寻找的那个“巴拿马”。

        传统的中国文人非常不喜欢谈论名利,认为做事业最好是为了兴趣、责任感和集体荣誉,甚至最好把从事的运动当成修身养性的机会。而我们看到的高水平运动员恰恰不是这样。他们上场不是为了跟对方球员交朋友,也不是为了展现自己的精神面貌,甚至也不是为了打出赏心悦目的比赛。他们上场是想赢!如乔丹、博尔特!

      奔跑吧兄弟,去寻找你心中的“巴拿马”,倾听她的召唤,让她不要再做“深闺怨妇”。用你的柔情款款,抚慰她荒芜已久的心灵!

        深度的认知和学习,永远没有轻松,要耐得住寂寞,下得去苦功夫。没有刻意学习的痛苦,就没有一针见血的清楚!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做任何事情都要记住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分清哪些是手段,勿迷失于形式而忘却本质!

                        第三:怎样学习

      上节我们讲到要从道、法、术、器方面分析问题!而学习之道在于哪里?

        学习之道在于带着问题出发,去切实的解决问题,只有学以致用才是有用的!如做出一个产品、收获一种习惯、获得一种审美体验!

            1.应该学习什么内容

        在数学中有个理论为冥律。而研究表明幂律无处不在,给我们的一个最重要的启示是:社会和自然的大部分系统都有重点,做事情一定要抓重点,持续地抓住重点,就抓住了最高效率的关键。

        幂律的第一个特征,就是高度的不平均。最通俗的表达就是“二八法则”“马太效应”或者是“长尾理论”。20%的客户带来80%的生意,20%的人占有80%的财富,20%的词汇表达了80%的信息…

        我们要达到快速的学习效果就只有抓住重点,抓住规律,把握道!这个世界最底层的规律应该与化学、物理、数学密切相关。毕竟这个世界是由随机出现的基本粒子组成的化学元素构成的。而数学是锚!我对这些是很差劲的,多从文学、艺术、其他学科而往,虽然都是相通的。

        太初有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如实观照!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基督!马斯克所谓的『第一性原理』,其重要性在于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情,我们就也去做。“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2.大多数人的学习现状及功夫在诗外

现在的时代,大量的产品取代了书本提供的功能。人们更倾向于通过视频或者音频获取信息。越来越多的人是通过电视剧了解三国而不是书本,喜马拉雅在我们正在做某件事( 譬如开车)的时候,仍然能够为我们提供资讯。更多人的通过微信公众号或者读书类软件获取知识。

      时间变得越来越碎片化,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资讯类产品越来越多。

  这是好事,如果学习就是获取资讯的话。

        所有好的资讯类产品经过审慎而又精美的包装,都是为了让你更容易的整理出你”自己”的思维。你直接将他们包装过的观点装进自己的大脑中,需要的时候,直接按动”播放”键就可以了。这就是为什么你看了那么多的公众帐号,听了那么多的罗辑思维,参加了那么多的混沌研习社的课程,但是仍然只能让这些知识应用在餐桌上的原因。

        而知识是基于过去的。建筑学家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在《建筑的永恒之道》一书中提到了”模式”这个概念:”形式是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情境则定义了问题”。

        所以,知识是在某种情境下的经验的总结。

      专家会告诉我们问题是如何被解决的。当问题发生的情境可以最大程度的再现时,知识可以通过下载、刻意练习的方式来获取。

        那么,如果问题发生的情境不能再现时,又当如何呢?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问题不能在问题发生的层面得到解决。”

        你所掌握的知识总有一天会失效。

        最有可能的时间就是现在。

        学习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你问我一个问题。那个问题可以透过知识来回答 — 透过他人的经验。

      Google和百度可以帮你,微信读书、喜马拉雅、罗辑思维也可以。但它不是你的,你只是借过来用。

        这就是为什么你知道的如此之多,但是却用不出来的原因。

        问题也可以透过智慧来回答 — 透过自己的经验。

        你可以通过学习的方式将下载到的知识整合进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很好,因为你成功的将别人的知识变成了你自己的智慧。

        但这也很糟糕。当变革来临时,经验会是你最大的敌人。

        环顾四周,那些曾经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开始慢慢落后于这个时代。他们不学习吗?不是。最大的问题是,他们曾经成功过。

      知识是积累的,智慧也是。

      它们都基于过去。智慧比知识更近,但他们都基于头脑。

      觉知并没有携带过去。它来自于内心的涌现,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发。根据事物的运行规律,与自我的互动,内观!

        我们还要了解的一点是知识的边界,每个理论的试用条件,及行动的界限!

        唐君毅先生在《说读书之难与易》一文中对深度读书法写得极为透彻,这里只引一小段:“见文字平铺纸上,易;见若干文字自纸面浮超凸出,难。见书中文字都是一般大小,易;见书中文字重要性有大小,而如变大或变小,难。顺书之文句之次序读书,易;因识其义理之贯通,见前面文句如跑到后面,后面文句如跑到前面,平面之纸变卷筒,难。于有字处见字而知其意义,易;心知著者未言之意,于字里行间无字处见出字来,难。”

              3.有效学习的的方法

        A——刻意练习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把人的学习分为三个层面: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刻意练习需要掌握四个重点

1.只在“学习区”练习;

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必须关注两点:1.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2.大量地持续练习

用什么方法才能迅速地把技能套路“长”在身上呢?关键在于两点:

· 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

· 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文学巨匠舒尔茨在教授文学的时候,教的是文学最物质化、最技术性的层面,就像我以前上吉他课时,老师让我们每天做的手指体操,俗话说的“爬格子”。也像钢琴课老师让我们弹的“哈农”,极其枯燥单调乏味的手指练习。这些本身毫无艺术性可言的练习曲,却是通向艺术自由的必经之路。

      刻意练习不好玩。它要求练习者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如果你觉得你在享受练习的过程,那你就不是刻意练习

        B.强力研读

        强力研读跟“刻意练习”有三个共同点:

第一,不好玩。世界冠军培训基地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强力研读”不是为了娱乐和休息,而是用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非得把一本书融会贯通以至于“长”在自己的大脑里不可。这种读法相当累。我认为写读书笔记是一个非常正经的工作。

第二,用时少。就如同在那种专门培养天才的最好的音乐学校里,孩子们每天真正练琴的时间绝对不超过2个小时一样。没人能长时间坚持那样的强度,而没有强度的训练还不如不练。你可能每天花很多时间阅读,但你很难做到用很多的时间强力研读。要把精力充沛而又不受打扰的时间段留给最好的书。

第三,不追求快。很多读书方法教人怎么用最快的速度读完一本书,而那些有必要快速读完的书根本不配让我们读。读书的一个关键技术在于对不同的读物采取不同的阅读速度。娱乐性的小说,纯粹信息性的新闻,读得越快越好。而对于处在我们的“学习区”内的好书,则应该慢慢地仔细读。把一本书快速读完,就好像把一首曲子快速弹完一样,这不是练琴,这是为了完成练琴任务。读书人的一个秘密就是,读得慢,吸收知识和增长内力的效率会更高。据说失读症患者之所以特别容易出人才就是因为他们读得慢!

        这也是曾国藩的兵法“结硬寨,打呆仗”,慢即是快,提纲契领

                            C.反思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行动后要及时反思,并梳理这件事情的“反应链”,特别关注其中发生的意外现象。

        而反思不是总结,两者的侧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从应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记日记、写作,就是很好的反思之法!而007通过自律+他律,相互点评,方有如此大的魅力!

                D. 以教为学

        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

        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可以把外界反馈分为三种:正面肯定、否定和批评、提示之前未知的方面。每一种反馈都有特定的价值:正面反馈能坚定我们犹豫不决的心态,增强我们的自信;否定和批评会促使我们反思,校正之前的错误想法;而提示之前未知的方面则让我们发现新的世界,让我们的思考更加周全。

        我现在的学习从大学的时候每周10本到现在的一周最多一本经典书籍,多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出发,寻求解答,不计较错过多少知识,在于切实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思维模型!

        同时通过社群,及某些伙伴的私下交流,强链接,与各大咖思想碰撞,观点交流,联机学习,将新旧知识融合,跨学科、跨行业的一个思考!

        我所见到的学习高手,都是掌握了根本性的方法,在于知行合一,学以致用,通过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个问题,时时刻意练习!其关键还有,通过对基本概念的深入解读,透彻理解,将最基本的原理、概念迁移到生活中的万事万物去。学习内容的重点应为第一手知识,如哲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其中的硬知识,同时了解人性,学习心理学!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坚信理论,刻意练习,勤而行之,一个人就会变成上士。

        万法归一,殊途同归。太初有道,大道至简,一个真正的学习者,不要有学科之分,这种工业化留下来的产物,而应成为通才!为学当如群山式,一峰突起众峰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除了提到的几位,推荐张首晟,这个是大师级人物《第一性原理与创业》,黄晓杰的《产品哲学——用第一性原理思考》!

     

关于如何学习的一些思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