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能重新上一遍大学,我会做些什么?一位985计算机系大学生的
大三的生活正式结束了。
其实,大三一结束,大学的生涯也就已经接近了尾声。
大三的暑假是在实习。
而到了大四上学期,每个人都需要去为未来而奔波了
——考研的在复习,保研的在谋划,出国的在准备,实习的在工作。
而到了大四下学期,毕业设计一答辩,每个人就将各奔东西……
说起我自己的大学生活,我并不感到遗憾。
在学习上,我的成绩在年级前10%。
在生活上,我为自己做了超过800天的一日三餐。
在人际关系上,我认识了许多的贵人,还交到了真正的挚友。
与此同时,我还写着自己的公众号和专栏,做着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然而,当我回望归去,回望那3年的光阴,我开始想:
有许多事情,我要是“早知道”就好了——
有一些事情,早一些做了,也许一切都会不一样。
当然,千金难买“早知道”。
不过即便如此,我也愿意去想象一些不同的可能
这些想象,可以让我脱离当下的限制;或许,它也能为后来者提供一些参考。
那么,如果我能重新上一遍大学,我会做些什么?
如果我能重新上一遍大学
如果我能重新上一遍大学,我仍然会选择计算机专业。
而在进入大学之前的那个暑假,我就会去学习两样东西。
①C语言和C++,包括基本的语法和用法
②数据结构:包括链表、队列、栈、图、树、堆的概念和实现。
这些东西并不复杂,靠自学完全可以做到。
而如果提前学会了这些内容,那么一进大学,你就已经超过了99%的同伴。
在中国大学中,并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超前学习”的威力。
而“超前学习”带来的是“先发优势”。
如此一来,一进大学,你就会被众人当做大神。
而在开始是大神,结局也很有可能仍是大神
——是更厉害的大神。
除了学习基本的C语言和数据结构,我还会去学习使用“QT”。
QT是一个基于C++的开发框架。有了QT这个工具,你可以做软件了——做出具有漂亮用户图形界面的软件。
说是学习QT,但其实更重要的是上手去做——尝试去做一个基于QT的应用出来。
一旦能做出来第一个,做出第二个也就不难了。
为什么我要去学习QT?
因为,在计算机的课程中必然会用到。
在大学的各种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中,会要求去实现各种类型的桌面应用,而QT就是一个很好的实现工具。
然而,包括QT在内的制作桌面应用的工具并不在老师的教授范围内——这意味着你需要去自学。
到临头去学,会是一种挣扎。
而提前掌握,你就可以节省大把的时间。
除了在大学之前的“超前学习”,
如果我能重新上一遍大学,我将在每个学期的前两周进行“超前学习”。
也就是说,在每个学期开学的前14天“学完”该学期的所有课程。
这些课程的PPT和试题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要学的内容也都可以向学长问到。
因此,这种“超前学习”是完全可行的。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要在开学2周就学完?这么短的时间能学会吗?
实际上,在期末的时候,有时你就只有两周的时间来复习所有的功课。
到那个时候的两周,就会是极为紧张和痛苦的两周。
但如果,你将这“最后的疯狂”提前到最在开始的两周,事情就会很不一样。
当你想象着每隔3天要考一场考试,那么你将能够很快地掌握每门课程的精髓。
到了课上,你能后很轻松地听懂一些所谓“很难”的课程。
而到了期末,在别人拼命熬夜备考的时候,你仍然能够游刃有余。
这不仅能帮你大大减轻学业的负担,还能够让你更加自信。
如果我能重新上一遍大学,我将在一开始就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并马上付诸行动。
如果我决定自己要成为一名机器学习工程师,那么我就会去招聘网站上寻找相关职位的招聘要求。
某公司机器学习岗位要求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就会用课余甚至课上的时间去学习这些内容。
要知道,大部分工作需要的技能,学校是不会教授的——成才方自学。
而为什么我需要尽快决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
因为,无论你选择哪条道路,那都能通向一种结局。
有了选择,就有了目标;有了目标,就将更好地推动前进。
即便以后目标有变,至少已经有技能在身。
而不作选择,则是在原地踏步。
如果我能重新上一遍大学,我决对不会一个人“闭门造车”。
和一个厉害的同伴一起编写项目,两个人的效率会是1+1>10。
在编写程序时,遇到坑是常见的事情。
有些坑,自己一个人解决可能要花上1天,但如果能和同伴一起讨论,往往就是几分钟的事情。
很多时候,人们容易陷在自己的思维定势里——其实换个思路,有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而同伴便是那些能够给你不同思路的人。
人多智慧多,这是世人皆知的简单道理。
可惜的是,直到大三上学期,我才对此有了深刻的领悟。
超前学习、以终为始、向同伴学习。
第一件事情,能让我站上一个更高的起点,并帮我预留出更多的时间。
第二件事情,能让我提前看到终点,让我看清楚前进的方向。
第三件事情,能让我在与同伴的共同成长中,以更快的速度,向目标推进。
更高的起点、更清晰的路径、更快的速度,这三者或许能帮我在大学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然,时光不再来,但时光可以被用来思考。
“前人的思考,我们的阶梯。”
而我自己的思考,也将成为我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