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中这对“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是时代的幸运儿




2020年11月29日,我写了一篇文章《国博中为什么会有两件一模一样展品,原因就茂在一个展签里》,给大家介绍了展出在国博北区四层“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厅和“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清代”部分,展签上都写着“霁蓝地粉彩描金缠枝牡丹双燕耳尊”的一对国宝。
鉴于当时所掌握的资料,我在文中也简单介绍了两个“尊”的基本情况,但不够详细。多年的学术经历让我一直对这两个尊念念不忘,每次到国博参观,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都会去看看它们,既是欣赏,也是在提醒自己要查清它们背后的故事。
今天,我去国家博物馆,借到了一本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著的《中学生博物之旅·古代中国》,其中有一部分专门论述这两件“尊”,也算解开了我心中的谜。
这两件“尊”的工艺和“海晏河清”的内容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我去年那篇文章。
这两件“尊”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景德镇御窑厂奉旨烧造的,是乾隆帝专门为圆明园“海晏堂”定制的,既是为了自己的五十大寿,也寄托着他老人家对国泰民安的美好期盼,然而它的经历却没有期待的那样一帆风顺。
与这对“尊”诞生的时间相仿,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大机器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英国工业产量急剧上升,需要不断扩大产品销路,英国也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随着东印度公司的形成和发展,打开中国市场成为英国统治者最大的梦想。于是,在1793年,英政府以向乾隆皇帝祝寿为名,派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然而,当时的乾隆还沉浸在自己“十全老人”和清王朝“天朝大国”的美梦中,致使此次外交完全失败。
此次的历史大家都很熟悉,第一次鸦片战争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皇帝逃至承德避暑山庄并在那里驾崩。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以“十二生肖”兽首为代表的无数珍宝被掠走。
也许是这对“尊”受到了什么护佑,也许是它们名字的寓意太过美好,也许是它们与强盗无缘……总之,它们被奇迹般地完好保存了下来。
光绪二十七年(1901),慈禧太后耗费白银500多万两,在仪鸾殿旧址上参照圆明园的海晏堂修建了两层洋楼,同样叫“海晏堂”,将这对“尊”也移至此堂,一起来接见和宴请外国女宾。20世纪50年代,为了修建长安街,“海晏堂”被拆除,这对“尊”再次流失。后来,北京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偶然间发现了这对“尊”,并将它们购回列入馆藏。
这对“尊”安静地展出在国家博物馆的两个厅内,无论它们的名字还是造型都那样安详。它们历经劫难而永存,堪称时代的幸运儿。我们每一个看到它们的朋友,同样是时代的幸运儿。在祝福它们的同时,也祝愿每一个看到它们的朋友都有一生平安、一世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