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学』而教/建议五:“多多”就能“益善”吗
多多未必善,过多则一定不善。我们不断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是好的,但不要乱开发,过度开发,也不宜以课外资源驱逐教材本身,喧宾夺主。而要紧扣教材文本,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有机、适度、恰当的补充,穿插或向外拓展、延伸,努力做到适切、有效。“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明师教学,内容多少,怎样合宜得体。我们教师要做恰当判断,进行有效预设,妥善实施,成为教学的明白人,成为明师,才能上出“教好学生,发展自己”的好课,和学生一起共度一段富有意义的语文人生。
贪婪鬼制造了中国式课堂
中国式课堂有以下四点:其一,知识之间不敢取舍;其二,一味触类旁通,过多相似联结;其三,学科之间牵强综合,使课堂变成四不像;其四,三维目标不变,轻重等量齐观。冯老师将其中潜藏的一些教学弊病刻画为三种症状,一是快,多必然导致快,然而欲速则不达;二是浅,对知识少有咀嚼,更无反刍;三是短,教学要追求长效,而教得多,每每会以短效告终。
多与少:教学辩证法中有一架跷跷板
《道德经》有言:“少则得,多则惑。”这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中小学教学。教学辩证法中有一架多与少共同构成的跷跷板: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倘若过多、太繁,则将很难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也将随着学生有效学习的空缺或退场而自动失效、沉沦。这时教学实效之少的情形就将充分彰显出来。多与少常常如此相互纠缠在一起。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澄清、澄澈、澄明的学习情怀,让其更多体长察、体验,体悟知识之道、学习规律,如此,他们将拥有更能吐纳的心胸、更为敞亮的心境。
少就是多:“改课”应持的一种行动哲学
多多未必以善,少少亦非旨归;少为了多、以少致多方为正道。少是相对的少,在互联网加的时代,学校要见多“拾”少,释放出很多知识、能力当量的少;少是浓缩的少,荀子曰,“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努力让学生精于道,精于道者必能习少悟多,实现聚划算。少是有力的少,少而有力,因为这个少是丰富的单纯,赋予内涵和力度。少是以人的少,少教能激发学生的知识饥饿感,使他们在迫切要求之下学习。理想的教学定然是双边或多边“教少引多”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