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城市,看不见的自己
记不太清为什么会把“他”添加到我的Kindle里,也许是偶然看到书评中一段引人驻足的话:
“一个人在荒野驰骋太久,他会向往一座城市,伊西多拉就是他的梦中之城。这里的建筑有着镶满海螺和贝壳的旋梯,盛产精致的望远镜与小提琴。每当在梦中他仍会想起这城市的一切,但是,当他向往时,他是英俊之年,而他到达时,他已是白发老朽。他与所有老人一样,坐在高高的白墙边凝视着走过的少年。欲望却早已成为回忆。”
卡尔维诺一向是这样,他每一部作品都不尽相同又充满魅力。仿佛是个孩子,在神秘的各种写作手法丛林中探险遨游~似乎越是绮丽的地方,越有迷人的风景。
《看不见的城市》亦然,他或许不太像一本小说,更像一篇散文,一首长诗。他用一个个奇特的城市戳中每一个人的痛点。
关于珍惜:“只有等你认识到,任何宝石都补偿不了的、悲哀的剩余价值,才可以算出最后的金刚石应该有多重,否则一开始就会算错了。”
关于情感:“虚伪的永远不是词语;是事物本身”
关于忆中人:“到了生命的某一个时刻,在你认识的人之中,已去世的会比活着的多。这时你的心就会会拒绝接受更多的面孔和更多的表情,你遇见的每一张新的面孔都是旧的容貌,他们各自寻得合适的面具”
但对于全书来说“城市”或许才是关键。
在未读本书前,你有想过“城市”是什么样子的?
北上广深的快节奏高逼格?成都的慵懒?......你心中或许有一个城市的样子
我们像忽必烈大汗一样,默默将马克波罗所描述的一个个闻所未闻的城市,对号入座,归“类”分辨。甚至认为“马可波罗的城市差不多都是一个模样的,仿佛只要改变一下组合的元素就可以从一个城转移到另一个城,不必动身旅行。”
与忽必烈汗的对“城市”的高度概念化的浓缩思维相比,是马可或卡尔维诺没有认识到这些城市的相同么?
马克说“城市如梦境”
什么是真实的,什么又是虚幻的呢?
“城市也由欲望和恐惧造成。尽管二者之间只有秘密的交流、荒谬的规律和虚假的比例,尽管每种事物隐藏着另一种事物…城市也认为自己是心思和机缘的造物,可是两者都支不起城墙。你喜欢一个城,不在于它有七种或七十种奇景,只在于它对你的问题所提示的答案。或者在于它迫你回答的问题,像底比斯通过斯芬克斯之口提问一样..”
欲望和恐惧都是无法用概念和实物进行精确定义,但又实实在在的存在。卡尔维诺眼里的城市也是如此。
此刻,或许城市是什么已不再重要,他不是柏拉图说的永恒不变的真理,“理念的世界”,“他”看不见,“他”有千万种变化,万不可以一概而论。
这更像你心中的自己,你这一生追求幸福,追求成功。
但成功是什么呢?幸福是什么样子呢?
“她”没有绝对的定论,只有无限的可能。
别给你的人生设限,不要拘泥与“人设”。
肆意的生活吧!
你感到幸福那便是幸福,你获得成就那便是成功!
别让看不见的城市束缚了看不见、预测不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