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的经脉手太阴经及病症——读《黄帝内经》灵枢 经脉第十 1
肺的经脉手太阴经及病症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雷公问黄帝说:《禁服》篇上说,要掌握针刺治病的方法,应先了解经脉的运行路线,推断它运行的终始,确知它的长短,并懂得它向内和五脏相互的联系,向外与六腑相贯通的原理,我想请您详尽地讲解一下其中的道理。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黄帝说:人初生受孕时,由男女之精形成,精再发育而生脑髓,此后才逐渐形成人体,其间以骨骼为支柱,以经脉营养全身,坚韧刚强的筋像绳索一样,约束着骨骼,而肌肉则像墙壁,保护着脏腑、筋、血脉,等到皮肤变得坚韧,毛发生长后,人体就形成了。
“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人出生以后,吸收五谷入胃,通过奥妙精微的运化滋生过程,使脉道得以贯通,气血也就运行不息了。雷公说:希望您能讲讲经脉运行最初发生的情况。
“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黄帝说:经脉的重要性,在于可通过它来诊断人的死生,处理百病,调养身体的虚实,作为医生,如果对经络的循行情况不甚通晓,则是不可以的。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nào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肺的经脉为手太阴经。起于中焦腹部,向下缠绕大肠,再返回循行胃的上口,向上经过膈肌,入属于肺脏,接着从气管横走出腋下,沿着上臂内侧下行,然后从手少阴经与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至肘内,顺着前臂的内侧,经掌后高骨的下缘,入寸口,前行至手鱼,并沿着其边缘,出于拇指尖。它的一条支脉,从手腕后分出,沿着食指桡动脉的侧边到达指端,最后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mào,此为臂厥。”如此经受外邪侵犯,就会发生以下病变:肺部胀满、咳嗽气喘、缺盆里面疼痛,因喘咳过剧,引起的两手抱胸、视物不清,这是臂厥病。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如肺脏的疾病影响到此经,就会导致咳嗽上气,喘促口渴,心烦躁,胸部胀满,臂部内侧前缘作痛,手厥冷而掌心发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手太阴经气盛而有余,就会出现肩背痛、畏风寒、汗出中风、小便频数而尿量少等症状。手太阴经气虚而不足,可引起肩背寒、气短、小便色变。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以上病症、凡属实证的,当用泻下法;凡属虚证的,应用补益法;属热证的,用疾刺法,属寒证的,用留针法。脉虚而下陷的,宜用灸法,至于无实无虚的病症,就从本经取治。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手太阴经气盛所致的病,诊脉时可发现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若是手太阴经气虚引起的病症,则寸口脉反而比人迎脉小。
(原文)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nào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mào,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今天学习了肺的经脉手太阴经及病症。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