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冰室主人在意式风情街,吃冰等雪来……

2018-07-05  本文已影响0人  听筝读诗

- 01 -

天津曾是“英法德美日意俄奥比”九国租界,曾是中国近代外国租界最多的殖民城市。

选一个晴朗日子,伴着悠扬旷远的整点钟声,在市中心沿海河骑车环游。

穿过北安桥,抵达海河东岸,这里坐落着许多欧式建筑,虽饱经沧桑但风采依旧,这便是天津意式风情街。

由于意租界区域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文化气息浓厚,因此住进了不少文化名人,20世纪初的中国风云人物,几乎都与天津有着深厚渊源。

走过马可波罗广场,来到民族路44号,这里是梁启超曾生活过的地方。而毗邻的46号建筑则是更为著名的饮冰室。

1912年,从日本回国的梁启超,购买了天津意大利租界西马路上的一片空地,自己亲自设计图纸,两年后的1914年,终于建成了意式风格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

故居主楼为水泥外墙,塑有花饰,异型红色瓦顶,石砌的高台阶,梁家后人称其为“老楼”。

十年后,也就是1924年,由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设计的小楼建成。

这座小楼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梁启超书斋“饮冰室”——梁家后人称其为“新楼”。

这两幢小楼,从1915年梁启超举家全部迁移到此,直到他1929年病逝,梁启超在这里住了十四年,他后期的重要著作都是在这里撰写的。

- 02 -

谢婉莹的笔名“冰心”来源于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而梁启超之所以自称“饮冰室主人”也有一番由来。

饮冰当然不是说他酷爱吃冷饮,梁启超在《饮冰室自由书》的序言中作了说明。他写道:

庄生曰:“我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以名吾室。

序言中庄子语录摘自道家的重要典籍《庄子》。其故事情节是:楚大夫沈子高奉命将出使齐国,他对孔子说,此行责任重大,怕齐国只在表面敷衍他,心中不安,又说:“我今天早上受命,晚上就要喝冰水,我是患了内热症了!”

当年,梁启超受清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后变法失败,梁启超被朝廷通缉,逃亡日本。面对国家内忧外患,梁启超忧心如焚,唯有“饮冰”,才可以解“内热”降体温。

梁启超“饮冰室”的命名,是借这个典故中的“饮冰”一词,表达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

从1899年开始,梁启超就已经自号“饮冰室主人”,并常以“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发表文章。

梁启超一生著述丰富,内容涉及历史、哲学、佛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新闻学等各个领域。出版物包括文集、专集、合集和丛著、丛书及单行本,多达二三十种,有的甚至一版再版,可谓琳琅满目。

他的著作很多都是以“饮冰室”冠名结集出版,因此这个名字有着非凡意义。

直到1924年,天津饮冰室书斋的建立,意味着梁启超曾经的虚拟“饮冰室”文化符号终于有了实体的依托。

这是天津饮冰室中的一副对联,出自梁启超《自励》一诗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 03 -

梁启超爱书成痴。他的藏书门类十分广博,经史文哲,诸子百家,东瀛海外之书,无不致力搜集,例如,日文书籍就有320多种、500多册。

提起梁启超,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却很少有人知道,梁启超曾担任过三个图书馆的馆长,并创立了中国近代图书馆理论,算是近代中国图书馆业的奠基人。

早在1916年,梁启超就开始尝试在中国创立近代图书馆。后来先后担任松坡图书馆、北海图书馆、国立京师图书馆馆长。

1929年,梁启超先生去世,身后留下众多藏书。

去世前,梁启超曾立下遗嘱:

所藏书数十万卷,当俟国中有稍完备之图书馆时全数捐赠,以供海内学子之求。

按照梁启超的遗嘱,其家属将“饮冰室”藏书共3470种、41089册,永久寄存于北平图书馆。

1931年,北平图书馆新馆落成,特辟“梁氏纪念室”,室内陈列梁启超生前所用书桌文具及其金石书画等以作纪念,并为梁氏寄存的图书编制了《饮冰室藏书目录》。

- 04 -

我们都读过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在短短56年的人生历程中,一直身体力行。

无论是少年苦读,还是参与戊戌变法,再到主张君主立宪、反袁护国,以及晚年著书立说,成为一代文化巨擘,几乎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

除了上述功绩,梁启超还以另一种方式为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教育出九位杰出的子女。

人们常说,梁启超家“一门三院士”,指的是他儿子中的梁思成、梁思永和梁思礼。前两位在1948年中华民国的中央研究院院士评选中当选,而梁思礼则是在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的儿女中有建筑学家、文学研究专家、图书馆学专家,还有火箭科学家和军官。

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

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梁启超家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