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书社读书专题心约读书笔记

《文心》:只要抓住两点,学好文言并不难

2017-11-18  本文已影响70人  漪禾渡江

一、教学互动的理念

近年,教育界经常提到“以学生为主体”,要求老师注重教学互动,不要满堂灌,不要一讲到底。更有人引入西方翻转课堂的概念,进一步拓展教育的边界。

然而,这种进步的教学理念并非当代才产生的。《论语·述而》里记载,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也就是说,早在三千多年前,孔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以问题牵引学习,充分地联系实际。

而在30年代,以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为代表的先生们,他们带头恢复了这种春风化雨式的教育传统,开始推行一种“学生自动的方式”。

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学生朗读,另外一个学生讲解,一节一节地朗读和讲解。遇到可以发挥的地方,由老师随时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自由回答,或者指定某一个学生回答,然后由老师来进行补充。

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课堂气氛自然是紧张而又活泼的。这一方法对于老师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念稿式的老师是没法熟练掌控课堂的。

二、文言白话的区别

中学阶段,文言阅读是一只大的拦路虎,很多学生望而生畏。事实上,普通文言文并不难读,掌握两点即可。

一是用字多少。一般来说,文言比白话更为简洁明了。二是关系词的不同。通俗点讲,就是古今用字上的区别。

例如清朝桐城派姚鼐写《登泰山记》,开篇写道:“泰山之阳,汶水西流”,一共八个字。如果用白话来写,就该是:“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着”,合计十一个字。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胡适先生在北大夸赞白话的典故,学生质疑,认为白话文语言不精练,发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胡适没有解释,也没有打压,而是布置了一次课堂作业。

他说,有朋友邀他去做行政院秘书,他自己不愿从政,决定复电拒绝。请同学们帮他拟一则电文,看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省字。

15分钟后,胡适挑选出一份字数最少的文言文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电稿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但我的白话文只用了5个字:‘不干了,谢谢。’这就是白话文的优点!"

胡适先生的教育固然得法,不过通常来说,文言文确实要比白话文简洁,只看文言文的白话翻译就可以明白了。

至于第二点:关系词不同。这个问题没有任何争议。

如“之”是“的”,“者”是“的”,“皆”是“都”,或者“其”是“他的”,“也”是“是”,“若”是“像”等等。

三、方块汉字的变化

要想进一步学好文言,还必须了解汉语的词性。和英语、法语、德语等拼音文字不同,汉语是象形文字。有人说,我们不是有汉语拼音么?事实上,汉语拼音是建国以后才在西方语言基础上打造出来的,算是舶来品。

汉语没有词尾变化,也就是说,光看外表无法判断词性。如果记住了一个词的意思,然后死磕到底,那就变成刻舟求剑了。

比如,烛是蜡烛,算名词。可在“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句中,烛是动词,作照字解。

比如,梦是名词。当梦见讲时,梦又成为动词。在“说梦话”一词里,梦又成了形容词。

再比如,文言文里,居一般是动词,比如“居之安”。而在“半山居雾若带然”中,“居”是停着的意思,显然又成了形容词。东坡居士中的“居”也是形容词。然而,在“天乐居”之类的招牌上,“居”又成了名词。

总之,要想教好学好文言文,是要多读多思多联系实际的,坐井观天是教不好也学不好文言文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