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时代
事情发生地太过突然,我到现在都还没有缓过神来。
15 天前,我看完了《Innovators: How a Group of Hackers, Geniuses, and Geeks Created the Digital Revolution》(创新者:一群技术黑客、天才与极客如何开启数字革命)。这本书我买了一年,如今才完整地读完。
1843 年,埃达 · 洛夫莱斯伯爵夫人(拜伦伯爵之女,是的,就是那位我们熟知的英国诗人拜伦)在为梅娜布雷亚的论文增加了一些注解,这份注解中的四个概念,对于计算机却是成为了划时代的:
第一个概念是关于通用型计算机器,这种机器不仅可以进行预设的任务,还可以根据编写和重编的程序完成无限数量的可变任务,换句话说,这就是现在的计算机。
第二个概念就是她认为,这种机器的运算不必限制于数字和数字,能够储存、计算和操作任何可以使用符号表示的对象,包括文字、逻辑和音乐。
这便是数字时代的核心概念:任何内容、数据或是信息(音乐、文本、图像、数量、符号、声音、视频)都可以采用数字形式来表达,并由计算机进行处理。
第三个概念是她详细地阐述了当时的分析机也就是现在的计算器程序或是算法,采用了一个用于计算伯努利数的程序(无穷级数并且拥有多重表现形式),并在一份图表中展示了将算法输入计算器的详细步骤。
第四个概念便是她提出了「机器能够思考吗?」这个终极问题。她的回答是:
机器不能够思考,它可以根据我们能够给出的任何指令完成任务,它可以遵循分析,却没有能力预见任何的分析关系和事实。
即便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一百多年后,人机交互与人机共生依然是热门且无法躲避的难题。
上述的每一个概念在现代社会都是如此熟悉,却由一位身兼人文与科学的伟大女性所提出,我被完全震撼了:计算机未来的发展历程与创新都是来自于人文与科学的交汇处。最为熟知的案例便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 · 乔布斯了。
书中 100 多位技术狂人与极客们前赴后继地加入了这场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明中,数字时代的创新同样是受到了个人与文化两种力量的交织影响,这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热血沸腾。
看罢全文,「极客」二字便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我立下壮志,要重新认识里面的几位传奇人物,这也不枉我也是数字时代的受益者,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近距离接触这些「极客」。
「极客」一词,来自于美国俚语「Geek」的音译。Wikipedia 见证了 Geek 含义的变迁。
「极客」已经逐渐从早期痴迷技术发展到痴迷于与技术、想象力、创造力相关的一切活动。
「极客」不再特指某种技术天才或技术鬼才,他们不再自我封闭、游离于主流人群之外,而是用技术手段、创新能力和源源不断的想象力不断地将更新更好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推向高潮、推向顶点。
4 天前,我无意中瞥见池老师(现为极客帮技术总裁,原锤子科技研发总监)推送了一条消息,心中莫名地激动。
图片:MacTalk我的第一反应便是,这不是绝佳的机会嘛。我兴致勃勃地邀请了两位小伙伴一起去参加了《极客的时间去哪儿?》的交流会,而且乐此不疲地推荐「极客时间」,我想我可能是真的着魔了。
晚上雨正好停了,我们直接打车前往万豪酒店,世界技术交流大会的会场果真不同凡响。
现场来的人不是很多,绝大多数都是从公众号过来的,可想而知池老师的影响力。
图片:万豪酒店二楼百宴厅 8 点准时开场。我从侧面过道上看见了另一位我一直关注的公众号作者朱赟(人称安姐),她可是 IT 界的女神,国外博士、年少成名,目前就职 Airbnb,担任支付体系的技术管理工作。
另外两位嘉宾分别是陈皓老师(现为 IT 创业公司 CEO)与邱岳(人称二爷,无码科技产品总监,原阿里 P9),他们同样为此次交流准备了不少。
图片:现场交流会 图片:现场交流会我第一次参加这种线下交流会,心中充满了惊喜与兴奋,原来我真的可以近距离地与那些牛人交流。他们可是传说中的极客啊。
现场氛围十分融洽,二爷客串主持,他的现场应变与机智提问让其他三位的回答显得如此有深度,三位都是非常资深的工程师,主题当然就是围绕着极客与时间展开的,同时也融入了「极客时间」的产品介绍与背后的产品逻辑。
池老师曾在五天前《我们向程序员做了一款产品》阐述了自己打造这款产品的初衷:
我要干我最喜欢干的,不管挣钱多少
只要我有笔,谁都拦不住我
这款产品包含了极客新闻、热点专题、二叉树、专栏等,希望提供不同类型的知识服务,利用大时代里的碎片时间持续学习、每日精进。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我自然是不能放过如此珍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15 天前埋下的种子也在慢慢发芽。
以下是我的一些问答记录,大家可以从中感受到几位的真诚与投入,我特意挑选了有关时间、写作与成长的话题,虽说关于技术人员,却一如既往地受用。
一、如何在高强度工作强度下还能持续写作?
池老师:我可能因为看书多,不同领域的书家里都是,写作的节奏比较快,有时半小时就能写出一篇。
安姐:我自己的写作方式可能与其他两位不同,我更侧重于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是热点话题或是普适性的文字,本质上来说,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频率虽然不高,但是更受欢迎。
陈皓老师:我个人写作是有功利性的,这是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欲望和出发点,我一开始写东西没什么人看,可是慢慢地通过积累与专业化,我发现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进行技术变现,那就会倒逼自己去不断成长、不断总结、不断更新。以前的很多观点比较激进,回头来看,都是很幼稚的想法。成长就是自我打脸的过程。
二爷:三位的分享都很有启发。我自己是喜欢鉴书,属于月更型选手。不过,我发现,言论竞争会让我产生更多的灵感与启发,那些特立独行的人更容易展示出他们的优势与特色,容易被人记住。
二、作为技术人员,如何保持输入的习惯?
安姐:我个人是非常喜欢 Code Review(代码评审),在硅谷,很多团队都会保持相互评审的习惯,这样能够让大家充分掌握其他人的编程习惯,因为我去年刚转为技术管理,也会投入一定时间去了解团队的动态,通过代码评审熟悉项目并分配任务。另一种方式就是主题式学习,有时特别热门的话题或是词语我会利用 Google 检索并且了解相关知识,这样也能够更上时代。
池老师:一方面是通过不同领域的大量阅读,我会了解历史、艺术、文化、小说等不同类型的作品,这一方面我还有些窍门,写作时不会显得特别吃力。此外,现在很多流行的语言都是从英文世界获取的,这就非常考验英文资料阅读与转化能力,我有时也会去查看。
陈皓老师:我做事首先是出于内心渴望,我从小就是特别喜欢微软,喜欢它的一切产品和程序语言,那时我是如饥似渴地去学习,但现在很多都被微软自己所淘汰了。
另外一件事就是离开银行来到上海,那时我什么都不懂,求职也不顺利,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好好学习一门技能了,下功夫去研究了所有语言最核心的东西,那就是基础,基础是底层,语言是上层,这样你才能在变化莫测的互联网时代保持乐观心态。因为,万物不离其宗,互联网产生几十年,而理论知识基本上不会改变。它们就相当于操作系统。
三、对职业选择有何建议?
池老师:我自认为,每个人都要去做对自己成长有利的事情,刚毕业可以试错,可以闯荡,可是三十岁到四十岁是极为关键的阶段,你必须要有领导力,否则你将会一事无成。
陈皓老师:职业生涯最重要的就是将被动工作转换为主动工作,我们要学会权衡个人价值最大化的方向。
安姐:硬实力是基础,软实力是补充,工作中同样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观,目前当前的竞争力和个人贡献,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是如此。
正常直播结束,现场观众向嘉宾提问,只可惜我坐得靠后,未能如愿以偿地向池老师和安姐提问。终场前小宇冲在第一个,向安姐咨询了如何提前想好技术架构的问题,我在一旁只能暗自懊悔,池老师则在另一边和其他的小伙伴交流着。我忍住了合影的冲动,心想我们在公众号里还是能够再次沟通。
第二天,我便将昨晚的感激与问题发给了池老师和安姐,同时在最近的那篇文章中赞赏了一番,因为这注定是我人生中一次难忘的经历。果不其然,两位还是很惜字如金,飘来的两个字「谢谢」却是足以感动。
图片:服务通知 图片:服务通知当晚特别兴奋,这一状态一直延续至今,就算周末已经忙得精疲力尽,还是要将这一周的心路历程总结下来,便有了上面的前情回顾。
这些经历都弥足珍贵,最后谈谈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一是与英语世界保持紧密联系,尝试一切可能去学习关于产品、设计、技术等内容,并实现快速传播。
这一方面目前做得不够,除了清晨朗读会、影视或者篮球,我已经有段时间未能安安静静去阅读英文文章了,准备将此前规划的 Medium、Pocket、英文报刊等重新捡回来,目前是最后两个多月每周看一篇深度文章,并翻译成文。
二是从产品出发,了解苹果与安卓体系下最新的系统、交互与设计。
作为产品经理,现在还是在安卓机上钻研、体验或是测试,总是找借口拖延,现在尚未涉猎足够多的产品与交互方式,这方面相较于高手,自愧不如。IOS、Mac 与 Android 系统可是必备的学习三件套。
三是编程一定赋予意义去学习,或是以任务为驱动。
上周在《我终于辜负了所有人的希望,学会与时间做朋友》中也聊过,学习编程这门技能是我今年完成最差的一项任务,断断续续地学习了一段时间,总是无法实现当初制定的计划,任务也划分清楚了,我却因为有困难而拖延甚至于放弃。说真的,这真的是一次自我打脸的过程,我决心先从基础开始,把今年欠下的任务抓紧完后才成,并且以最终的输出为结果。
这段经历虽然短暂,向他们学习只是人生片段之一,而极客精神却从未消逝:
他们大智若愚而富有科学精神,对一切常识的东西天然反感;
他们天生热爱探索和创造,对于跟随和人云亦云深恶痛绝;
他们特立独行,从不自我设置禁区;
他们信仰自由,对于人为的限制极其不屑并热衷于挑战权威;
他们推崇化繁为简,相信设计的力量并追求产品美学。
一切的一切都是我所向往与追求的品质,在他们身上,我隐约看见了埃达伯爵夫人的影子。希望在这个时代,我们都是自己的极客。
希望你能够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