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
听杨丞琳的《缺氧》,很喜欢,不知道被什么触动了。可能是那种,歌手天生平静的声线,和表达幸福感的张扬,之间的反差吧。
或许有一天,我的大脑可以被快速模拟,然后穷举5分钟长度内16位48KHz采样率、左右声道向量所能张成的音频的空间,输入到模拟大脑里,计算喜欢程度,找到最大值,会不会与这首歌的每个字节都一样呢?
听觉如此,那么视觉和触觉呢,整个一生的体验的总和呢?何尝不可编码穷举,然后模拟重放,去找最大值,或许这就是终极幸福的具体实现吧。
真的可以这样的话,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显然,能够让我理解的意义,必须可以表述为一段有限的文字,那么就可以穷举,就能用同样的方法来找到我最认同的那个答案。
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出最喜欢的人,又会不会与现在牵手的人逐原子匹配呢?
人的基因组有近32亿个碱基对,每个碱基对有3种可能,所以至少要计算 3^(32亿)次。
可惜现在的科技水平,计算那么慢。。慢到只好靠想象去YY。所以我羡慕未来的人。
而未来的人,又会不会矫情地吟唱《从前慢》呢?
停下来,体会下此刻时间的流逝,那么均匀和缓慢,我会用这有限的时间去做什么?是选择去忙碌,来逃避真正的思考;还是去静止,享受放空,享受“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你会不会在某个时间,体会到一种无所适从感?在面对重复的生活的间隙,某些疑问突然侵入毫无防备的脑海,无论是处于重复的幸福或者痛苦,即使你很努力,很仔细规划未来。那疑问具体是,这无非是让未来的幸福到来,再让自己身临其境,而已。
而已。就是说,觉得“不够”,可是,如果你指的是,已经是“所有了”,但仍然“不够”。又是否是由于我能看到的维度有限,所以,说出来的“所有”,并非所有。
那会是一种无解吧。无解,所以无所适从。那就不幸福了,自相矛盾了。
于是你开始找,矛盾的位置。但,或许“不幸福”才是稳定的答案吧。
所以还是选择忙碌了,逃避起来。
“好高骛远,先实现了再说!“
可是,从已经实现的来看,感觉都是一样的套路啊。。
“不然呢?”
是啊,不然呢。
“不然,我写篇日志,来描述你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会如何胡思乱想吧?”
“好啊,在哪看?”
“也许李荣浩是和杨丞琳在一起之后,才能写出《慢慢喜欢你》吧。。”
“那你呢?”
“我只是在3^(32亿)种可能中,喜欢你的子集里,的一个幸运元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