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文化素质,对小孩的发展很重要(《教育,不是那么简单》之家庭
“妈妈——”,这个伟大的称呼、这个伟大的职业,不是那么轻易得来的!不要以为,孩子是你的,你就可以把“妈妈”当得心安理得,理直气壮,要想当好一个“妈妈”,还需要有很功课要做的呢。
无论爸爸多么能干,无论爸爸多么有耐心,无论爸爸是多么渴望培养小孩成才,但是在小孩三岁以前,爸爸很多时候是无可奈何的!
加上爸爸的职责更多地是打拼天下,赚钱养家。陪伴、教育幼儿的责任和重担更多地落在妈妈的身上了。
在小孩三岁以前,无论是从保育的方面来说,还是从教育的方面来说,妈妈总是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就需要妈妈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妈妈”的这个角色,并不是传说中的仅仅只是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
可是象我们这些贫困的家庭,由于读书比较少,社会阅历也不丰富,又有几个妈妈是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呢?如果能有很高的文化素质的话,也就不会成为贫困的家庭了。特别说明的是,我这里所说的“文化素质”,单指文化知识的方面,与道德、品德无关。有的妈妈,虽然书读得比较少,也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但是她的道德和品德还是很高的,左邻右舍对她的评价也是很不错的!
大多数的妈妈因为生活的压力,因为家庭琐事,因为生活过得不尽如人意,所以就变得婆婆妈妈、啰啰嗦嗦,从而就影响到小孩的教育和发展。
曾经有一些专家说,经过调查和研究,说是无论城市的小孩,还是乡村的小孩,在三岁以前,他们的智商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我也赞成这个观点,但是我认为,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而且这些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有文化、有素质的妈妈和没有文化、没有素质的妈妈,从本质上就已经不一样了,那么她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知识就绝对不一样。
先不说生活条件存在的差异,城市的生活条件当然会好一点,乡村的生活条件也当然会差一点,这是历史和先天条件就决定了的。这个我们可以不说,即或是想说,在短时间以内也无法去改变。
我小的时候就是吃红薯长大的,以致于我现在见到红薯都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尽管现在的一些营养专家和养生专家,把红薯说得全身是宝,尽管现在的我也不富裕,但是我就是不愿意吃红薯。在我小的时候,如果有一点点糖精兑成一点点甜甜水,那都已经开心得不得了,哪象现在还有什么“娃哈哈”、“爽歪歪”!但是我感觉我现在长得也还算不错的,个子虽然不到一米八,但是比一米七又多了一点点,长得也还算结实健壮。虽然不是那么“聪明绝顶”,但是我还是自我感觉良好,不是那么太差,因为至少我还能写下这本书,就足以说明我不是那么笨得无可救药。
所以我说,生活条件的好坏没有绝对的关系,只要能够吃得饱,只要能够睡得香,身体的成长是没有关系的。我要说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否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否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不要把“教育”搞得那么高深莫测,其实很简单,只要注意一些细节,所以有一句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有一个年轻的妈妈,在怀孕的时候,听说胎教对幼儿有好处,就经常给胎儿听听歌,就经常抚摸着肚皮给胎儿讲故事。这很好,说明这个年轻的妈妈很重视胎儿的教育。可是问题就出在,这个年轻的妈妈不应该把耳机直接放在肚皮上给胎儿听歌!可是问题就出在,这个年轻的妈妈不应该进入那种很“嗨”的音乐厅,不应该去听那种低音炮重音箱放出的歌,音乐厅声音没有办法不大,好象空气都在随着音乐而震动!在那种环境里,人就自然而然的“嗨”起来,偶尔去玩一下刺激,放松一下身体和心情,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有了身孕的妈妈是绝对不可以去那种地方的。
这个年轻的妈妈,怀胎十月以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我不想多说,因为那是一个令人遗憾和伤感结果!
这个年轻的妈妈也很委曲啊,她没有做错什么啊?她只是想胎教啊,不是说胎教对幼儿有益吗?
胎教对幼儿有益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这个年轻的妈妈方法不对。胎教放音乐的时候,应该是轻松舒缓的音乐,而且声音要很小,听起来很舒适愉快,而且与音响还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更不能把耳机直接放在肚皮上。
也许这个年轻的妈妈有些不服气,那耳机的声音也是很小的啊?耳机的声音是很小,那是因为与耳机有距离的时候,但是把耳机直接放在肚皮上,让胎儿听歌,那声音就不小了。好象据有关专家测试,耳机发出的声音在七十分贝以上,这就不小了吧。那种似乎随着空气而震动的音乐,就是成年人听得时间稍微长一点,都感到有些受不了,都感到耳膜有些胀痛,又何况是还没有出世的胎儿呢?真的是对胎儿有着杀伤性的危害啊!
这个胎教很难吗?不难!只是一些细节性的问题而已。如果懂得其中的道理,就有益处,退一步来说,如果按照正确的胎教方法去尝试,就是没有益处,至少也不会有什么坏处。可是如果不懂其中的道理,盲目地进行胎教,倒还不如顺其自然,不搞什么胎教,否则,那种伤害就是巨大的!
一个小孩在一岁多一点点的时候,总是喜欢把小手手放在嘴巴里,吮吸得口水长流。妈妈见了以后,强行将小孩的小手手从嘴巴里拿出来,并大声地呵斥和责骂:“你讲一点卫生,好不?不准把小手手放在嘴巴里面!”
小孩子当然不明白,为什么会挨骂呢?也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把自己的小手手放在自己的嘴巴里呢?
“我把我的手放在我的嘴巴里,管你什么事啊?”小孩总是在赌气似的表示无声的抗议。
总是自然而然地又把小手手放在嘴巴里面。妈妈讲了几次以后,终于忍不住了,就打小孩子的小手手,打得小孩子哇哇大哭。哭过之后,确实是有一会儿不把小手手放在嘴巴里面了。妈妈觉得是自己教育的方法正确,还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可是过不了多长的时间,小孩子又把小手手放在嘴巴里面了,结果又是挨妈妈的一顿打,结果又是被妈妈打得哇哇大哭!
小孩子有错吗?
他没有错啊!
既然小孩子没有错, 可是妈妈为什么要打他呢?
所以我说,妈妈的文化素质很重要。本来没有错的事情,却因为妈妈的无知而变成了小孩的错。
其实,从幼儿出生到一岁多一点的时间里,是幼儿口腔的敏感期。在这敏感期的时期里,幼儿就要做一些“敏感”的事情,无论妈妈或其他的成人如何阻止,幼儿都会把小手手放在嘴巴里面,吮吸得口水长流,吃得津津有味。
妈妈要做的是,保持幼儿小手手的干净,基本上能够保证入口的东西干净卫生,如果有条件的话,在保证安全和卫生的情况下,最好还能提供多一点不同的东西,让幼儿放在嘴巴里面去尝试,尽可能的让幼儿用口腔去探索和认知这个世界。在我的老家,就有家长把花椒树枝削成一条五公分左右的小棍,用一条小绳套在幼儿的小手上,或者是套在婴儿车上,让幼儿在没有事干的时候,含在嘴里,据说还有防止牙齿长虫的功效呢!
而不是用我们成人的标准,认为不干净、不卫生,而强行地用简单的方式,用粗暴的方法,阻止幼儿把小手手放在嘴巴里面。这样强行地阻止,会给幼儿留下心理隐患,甚至还有可能延伸出其他的不良习惯,如吐口水,说脏话,严重者,还有可能咬伤自己。我就见过有的小孩,将自己的手臂咬得有深深地牙齿印,再就是还有可能去咬别人,等等。这些表现,都是因为幼儿没有安全顺利地度过“口腔敏感期”,而带来的后遗症。
幼儿的“敏感期”不仅仅是只有口腔敏感期,还有手的敏感期,还有脚的敏感期,还有语言敏感期,还有算术敏感期。
在手的敏感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幼儿的“破坏”欲望很强烈。
喜欢把本来已经折叠得很好的衣服,弄得乱七八糟,而且他还会发现哪一件衣服还弄得不够乱,还要再去弄几下。妈妈就会很烦,折叠了几次以后,就坚决不准幼儿去弄乱衣服了。宽容一点的妈妈,就会把幼儿抱开到其他的地方,让他没有机会再去弄衣服了;不宽容的妈妈呢,不是呵斥,就是打骂了。
喜欢把好好的玩具拆得七零八落,拆得七零八落了,有的玩具可以组装回去,而有的玩具,却又没有能力再组装回去。有的时候刚刚买的新玩具,瞬间就被孩子拆得七零八落,在妈妈的眼里,认为新玩具还没有玩出什么感觉,还没有玩到多长的时间,认为很不合算,要么就责骂孩子不爱惜玩具,是个败家子,从而就将玩具藏起来,不给孩子玩了,要么就会减少以后再买新玩具,或者干脆以后就不买新玩具了。
喜欢把好好的一本书撕成小碎片,几乎每页都不会放过,在妈妈的眼里,可能有一些不明白,书是用来读的啊,而不是用来撕的。就会将书放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
这些都是在孩子手的敏感期所出现的正常现象,也是普遍现象,真的没有必要强行去制止,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多给一些机会让孩子满足一些“破坏”的欲望。
幼儿的成长过程,有很多的“敏感期”,这些“敏感期”在不同的时期出现,有时候不是单一的出现,有可能在一个时期,几种敏感期同时出现,也有可能交替出现。在他“敏感期”出现的时候,不要想办法去强行阻止,而是在保证安全和卫生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途径,去满足幼儿的“敏感期”顺利发展和安全度过,去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这是不是学问呢,这是不是需要妈妈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呢?知识无处不在,用知识的地方也是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