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招行有感
提笔前每次都感慨万千,提笔后换了一个人一样,失去了表达能力了。毕业3年了,期间去过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医药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温州医科大学...除了母校和中医药大学,对于其它大学没什么深刻的印象,但此次,东大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于高等学府的敬畏,对教育体制僵化的沉重,对校园爱情纯净的向往。
寒门难出贵子
理解这句话的前提是对寒门的定义,我对寒门的理解是因为贫穷落后或社会风气而无法接触到优秀教育资源的那部分人群。通过走访老师了解到,在东大,城镇户籍学生比例远远大于农村人口,而且这差距还在增大。城镇户籍和农村户籍的比例,双一流大学和普通本科的比例,本科和大专的比例。
可以预见的是,前者在中国的比例远远小于后者。努力学习,上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这话确实没错,但背后的逻辑是,上个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是有前提条件的。那上好大学之前呢?好高中、好小学甚至好幼儿园。分类分流从小就开始体现,又无法接触到优秀教育资源的人群得花多大的努力才能达到越过分类的界限?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还是真理
东大是双一流大学,从学校属性上来讲为理工科院校,文科只是为了成为双一流学府评价标准上的辅助学科。我大学读的是文科,对于理工科还是很陌生的,在校园走访才知道,理工科大学生活除了实验室就是食堂,文科生很少有的概念,而理工科师门情谊非常重。感触最深的还是分科教育带来专业的纵深程度,本科只是开胃菜,硕博才是归宿。学校近80%的学生,选择考研是因为非考研不可,而且专业方向非常明确。职业发展明确,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好事,只需要努力学习就行了。
但对于一部分同学特别是不喜欢本专业目标又不明确的同学而言,方向明确也不是好事,云里雾里的读了研究生,结果从事非本专业相关,三年的时间成本太大了。
而文科类学院则与理工类学院呈现景象大不一样。在人文学院、马克思学院等文科学院的走访,考研的理由其实差不多,但大部分学生基本会出国脱离本专业,选择出国换专业、考银行、公务员...作为文科生,感触很深,我们学的是什么啊?纯理论、而且是老掉牙的理论,放在市场上完全不够用。我们的作业更多是人性的探讨...所以,现在选的专业,就是你毕业的流眼泪。
理论和实践
学校教授的内容大多是偏理论的,理论易天马行空脱离现实,但思维广,想法多。实践更多需要脚踏实地,需要产生实际效益在乎投入产出的。现在大部分学校教育,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理论结合实践,在医学院做的比较好,有长达一年的见习期。在东南大学也看到了校企合作的影子,拿华为南京研究院举例,通过赞助学生组织活动,输出企业文化,输出社会实践。真知不一定所有人都能通过实践得出,但自我价值,肯定能通过实践得出。
校园爱情
东大是我走过校园里,建筑密度最小的校园,除了空旷的大马路,还是空旷的大马路,绿化覆盖密度高达70%,按理说很适合谈恋爱,但在所有公共场所之处看不到一对情侣。恰巧晚上下雨了,在东大食堂,看到一对小情侣站在体重秤旁,男孩子要女孩子上秤去测量,女孩子起初应该不好意思,几次之后还是上去了。女孩子站上去之后,就把口捂住了。食堂没多少人,他们的谈话的声音格外清晰,
“怎么又重了啊”“那你晚饭不要吃”。
女孩子不信再次上秤,女孩子看身材不胖,我心想这是对身材要求多严格,不过马上被我发现了端倪,在女孩子称的时候,男孩子偷偷把脚踩上去了。上秤的结果和第一次一样。女孩子闷闷不乐,男孩子挂着奸诈的笑容。他们最后点了一份饭,要吃饭的时候,男孩子笑着把饭给女孩子
"你吃,我刚刚动手脚了,再说你胖我也喜欢"
女孩子先是高兴了下,然后表情气呼呼的看着男生,不一会两个人都笑了,他们还是吃一碗饭。我偷着笑,这样挺好的。我也希望自己保存一颗童心,简单,纯粹,充满好奇心,容易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