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李际期墓
暑期周末清晨,我骑单车到孟津区会盟镇探访李际期墓。
李际期墓,位于孟津区会盟镇老城村南,黄河渠北。在王铎故居南两条街,直线距离500米。一片茂密葱郁的杨树林中,有石碑一座,上刻李际期墓,2006年八月成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99327/7d06b48fb1d7b1bd.jpg)
墓室两旁,有石虎石羊石马石人望柱各一对。石虎古朴稚拙,呆头呆脑,憨态可掬。石羊石马雕刻精美,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墓室封土高五米,周长约80米,墓室保存完整,正前方封土略有塌陷。石碑碑帽精美,上刻大清太子少保工兵部尚书李公僖平之墓。碑前1.8米石刻高大的供案,案体非常完整,上面雕饰的云纹清晰、精致优美。均为清早期石刻,经过近500年历史的沧桑,具有较高的文物和历史价值,仍然保存完整,确实值得一看。
上网查询,李际期孟津县会盟镇双槐村人,明崇祯庚午年中举,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进士。历升浙江提学道、浙江按察司佥事、浙江分巡金衢道等职。官至兵部工部尚书。为官清廉勤政,克己奉公,造福百姓,保一方平安。顺治皇帝命河南府尹嘉封手谕,刻于望柱之上,以表功绩。
据孟津县志记载,李际期事迹有二,一是崇祯十四年(1641年),闯王李自成进入河南后,迅速占领了河洛地区,为躲避战乱,沿河的居民都想渡到黄河北岸,但是当时的守河官员却命令断航,阻止百姓北渡。得知此事后,正在孟津家中的李际期立即与守河官员协商,承诺承担一切后果,并以自己全家百余口人为人质,请守河官放百姓过河,守河官这才允许开航。之后,百姓连续渡河三昼夜,暂时躲避了战祸。民皆泣拜曰:“李公生我”。事后三县百姓在李氏祠堂立“救活万人碑”一通。
二是惊惧皇命吞金而亡。李际期任兵部尚书期间,治军严明,赏罚分明,颇得将士爱戴。有一次,李际期陪顺治皇帝出巡。当时酷暑难耐,顺治皇帝就连续传旨三次,让军士停下歇息,但军士们仍疾行如故。皇帝便让李际期传令,传令刚下,全体军士立即原地休息。顺治皇帝于是感慨地说,“君王三宣,不如将军一令啊”。这句不经意的感慨颇有褒奖之意,但李际期听后却寝食难安,惊惧之下,日夜难眠,他竟吞金毙命。
李际期的死体现了古代臣子伴君如伴虎的心态。作为文人雅士,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也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气量,应为顺治一句玩笑话,就寝食难安,吞金而亡,实在是可叹可恨可惜!这可能是野史,不可全信。但李际期作为兵部工部尚书,励精图治,勤政为民,积劳成疾,导致英年早逝,此说法似乎更可靠一些。
顺治皇帝因为自己一句玩笑话,导致肱骨之臣吞金而亡,也应该后悔不已,下御旨嘉封太子少保,命河南府尹送达以示安慰。顺治十四年,顺治皇帝遣参政朱衣助、行人王沣、中书薛鼎臣到孟津宣祭《谕葬兵部尚书李际期文》,文曰:“惟尔服官敬慎,赋性贞诚。嘉谋未竞於兵戎,灵翣遽归於泉壤。爰遣祭葬,用表哀荣。永奠佳城,灵其来享。”这可能是顺治皇帝对李际期发自内心的褒奖。
逝者已逝,岁月匆匆,历史上的是是非非,陈年往事,都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断头石人和埋没在草丛的石羊石马,在向世人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李际期作为工部兵部尚书,和书法家王铎一样,是人杰地灵的河南孟津的熠熠生辉的两座丰碑。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99327/32339038316a38e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99327/5a57a1867a59cca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99327/2f6224b37e84a7a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99327/7f6ce0e65bea82a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99327/c3d206df525ca35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99327/53bfbf469e01fede.jpg)
留心乡间,巍巍的邙山岭上山山水水处处都有惊喜;悉心观察,邙岭深处的一草一木都有惊世骇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