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一副挽联,承认自己的“无能”,了却一生江湖恩怨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会有江湖,人就是江湖。”
书中一句,世间万般滋味。
作为新派武侠小说两大领军人物——金庸和梁羽生,是同事,是好友,更是对手。
两人极其相似,都是报业主笔,成名时又都是而立之年,在“年轻气盛”的年龄里,才华都是长了刺的狼牙棒,棒棒捶在对方的身上。
1966年,当金庸在写《天龙八部》时,梁羽生以“佟硕之”的名字写了篇评论文章《金庸梁羽生合论》,文章里他称新武侠小说“开风气者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并对自己和金庸的文章进行了一番比较,总体而言持论比较中肯,不过对金庸小说的批评稍微多了些。
这次评论,掀起轩然大波,读者、记者纷纷参与讨论,激化了矛盾。尽管金庸在专栏上回了篇《一个讲故事的人的自白》,称他写武侠小说“只是报以娱乐的态度,何必较真。“”以此来平息“纷争”。可是,金庸毕竟还是不服气的,他对梁文章里提出的几点意见予以回应,还委婉地批评了梁羽生不该“故意讲人物,故事,背景去迁就某种思想和政策”。
江湖恩怨纷争一生,皆因武侠而起。
然而,在金庸的散文集《莫若相逢于江湖》中,他却以一封信承认自己无能。
一、江湖恩怨就此完,隔世一望了无音
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笑傲江湖》
年轻时,执剑走天涯,江湖沉浮,谁不想登顶华山之巅?
关于金庸和梁羽生,孰好孰坏的讨论从未停息。
有人喜欢梁羽生笔下的《白发魔女传》《云海玉弓缘》、《七剑下天山》,可是,梁羽生笔下的人物中规中矩,比较单一,而金庸笔下的人物性格多面,灵活多现。
在梁羽生笔下,是非之间,黑是黑,白是白,而金庸笔下,则凸显了人性的反思?
明教四大护教法王之一金毛狮王谢逊义子,张无忌,是好人还是坏人?
身兼数职,在多个“主子”中周旋的韦小宝,算不算忠义之士?
其实,江湖无常,人无定数,颠沛流离一生,谁没一点难言之隐?很多时候,不过是忠孝义之间的纠结。
从80年代至今,大多数人仍然认为金庸的作品更胜一筹,再加上金庸的作品改编成影视剧较多,使得其知名度大增。
然后,“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流了很多眼泪,拿起笔来写了一副很粗糙的挽联,交给秘书吴玉芬小姐,转交给梁羽生夫人:同悼梁羽生兄逝世,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
其实,在金庸心中,对梁羽生是十分佩服的。
首先,他具有“侠”范,一生潇洒自如,不拘小节,不惧误解与诋毁。
他在《莫若相逢于江湖》中说:“我说自愧不如,不是自谦,是真的自愧不如,我绝不能像他那样,即使处在恶劣的逆境之中,仍是泰然自若,不以为奇,似乎一生以逆境为顺境,对别人恶劣的批评,都付之一笑,满不在乎。”
其实,他具有“侠”义,不谤人于市朝,也不揭人短小,而是暗暗告知。
“我撰写小说,拟定回目时常得文统兄(梁羽生)指教,而他指教时通常悄悄而言,不想旁人听到。”“他轻轻地说:‘你在《三剑楼随笔》中提到的‘秦王破阵乐’,这个秦王不是指秦始皇,而是指唐太宗。’指点很轻声,怕人听到,现在我公开写出来,好教人知道:梁羽生指教过金庸,而且金庸自然受教。”
大抵,江湖就是这样,一面是厮杀,一面是惺惺相惜,一面是对手,一面的知音。
江湖恩怨就此方休,知音难觅,金庸早已封笔。
二、侠肝义胆胸中藏,为国为民真侠客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金庸敬佩梁羽生的“侠义”之气,其实,金庸身上也浸润着“侠义”之气。
他一直笔墨书写着心中的侠肝义胆。
一生放浪形骸,不受拘束的黄药师,却对忠义之士极其敬重。
花天酒地的韦小宝,一面背负着反清复明的大任,一面面对着挚友皇帝的信任,站哪队呢?只有站在“为国为民”的方阵中,几次矛盾的节点上,韦小宝都以不打仗、不伤亡为前提,以此来保证“国泰民安”。此所谓“大侠”。
《倚天屠龙记》中,在围攻光明顶时,“眼看明教上至光明左使杨逍、天鹰教白眉鹰王、五散人,下至常遇春等一众全部被打伤,就在他们集体念着明教 教 训“熊熊圣火,焚我身躯;生亦何欢,死亦何惧;怜我世人,忧患实多”,准备受死之时,张无忌这个大侠出现了,他“让众人避免争斗,减少伤亡,并愿意带领“邪教”改邪归正。”
所谓的“侠义”,在金庸笔下,就是“为国为民”。但是,此“国”非“彼国”,不是固定单一的“国”,他强调的是:不做愚腐的“忠诚”人,而是真正“利国利民”的侠客。
因为他认为"武侠小说的道德观,通常是反正统的,而不是反传统的。”
传统是自古流传下来,刻在人骨子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侠义”之气的传统,这份“侠义”之气也多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例如行侠仗义、打抱不平的《水浒传》。
所以,“侠义”之人,要奉行行侠仗义、为国为民的传统,但是不用固守一个愚腐的国家,这也就是韦小宝最后,放过了清朝皇帝的结局,因为历史大势,清朝更“利国利民”。
“北大的孔庆东在其讲座《侠义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中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儒家思想,还有一个是容易被人忽略的,就是侠。’他认为,儒和侠应该是中华文明的两大支柱。”
金庸笔下的“侠气”,在现实生活中,也幻化成了他创办《民报》时的办刊精神——独立、自由、宽容。
作为法律专业高材生的学生,金庸的以锐利的眼光,犀利的笔锋,将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通过武侠小说传递给读者,他为青年人开辟了一个侠义的世界,塑造了青年人的侠客情怀。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人活一世,起起伏伏,不过是于乱世中守其心志,于现世中享人情冷暖。
明月当空,故人已逝,侠肝义胆永流传,几部文集不曾忘,致敬武侠大佬们。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