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第四1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2021-02-03  本文已影响0人  妙行如涣

第十一章

【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章旨】: 本章是孔子说明君子与小人之分,在于义利之间。

【注释】:怀德:思念做人的道德。怀土:思念住安乐的地方。怀刑:思念勿去犯刑法。怀惠:思念人家施恩惠于我。 

【语译】:孔子说:“君子只思念保持固有的善德,小人却一味想保持所处的安乐。君子思念不去做犯法的事,小人则常思念得到利益好处。”

【释义】:

君子和小人怎么来分?不能够从他们的名位上来分,君子可能是普通老百姓,小人可能是在位者,要从他们的德行上来分。

首先,孔子教我们从选择居处上来分,“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怀德”是心里所思所念的是道德,所以他所居住的地方一定是选择有仁德之人的地方来居住。谚语讲的“千金买屋,万金买邻”,邻居比屋重要。是在讲有仁德之人所居住的地方,万金都买不到,为什么?《弟子规》里讲,“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真正志于道的君子,想要这一生能够成就自己的道业、学业,要选择有德之人去亲近,这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亲近善知识”,这是成道之关键所在。

小人的心里所怀的是利益,他对德行并不是那么在乎。怀土,土是地利,看看这个地方将来地产会不会升值,这个地方有没有利可图。怀土,这是从居处的选择来看。当然我们可以引申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君子和小人在选择的时候,做决定的时候,往往是不一样的想法。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是孔子教我们从君子和小人的行动上来分。“刑”是典刑,所谓经典法则。《书经•大禹谟》里讲:“惠迪吉,从逆凶。”迪是道的意思,“惠迪吉”,惠当顺讲,顺道就吉祥,逆道就有凶亡。

简单地讲,如果合乎道义就吉祥,不符合道义就凶,这是讲因果。所以君

子怀道,处处想着道义;小人怀惠,想的是自己能不能够得到利益。《中庸》讲:“小人行险以徼幸。”小人就是冒险以求自己的利益,他不思虑后果,只图眼前的小恩小惠。

所以,我们可以从选择居处和日常行为两个方面来辨别君子与小人。君子心中怀有德行,对身外之物并不执著;小人反过来,他们想到的就是身外物,“土”表示身外之物,表示利益。君子心中时刻想着我要为这个世间做什么样的榜样,“刑”也有典型、模范的意思;小人想的是恩惠,始终是以自利为中心。所以,从这两个方面我们就能判断谁是君子,谁是小人。

我们读了《论语》,不是要把《论语》一条一条地拿去对照别人,看看哪个是君子,哪个是小人,这对自己没有好处,关键的是对照自己,我自己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这样读《论语》才真正有益处。每一章我们都反求诸己,就好像孔子在直接对我讲,是孔子对我的教诲,这样我们才能够进步。

藕益大师对《论语》的批注是点睛注,把意思给点出来,他不注重文字训诂,也就是对于释词方面,他忽略了。因为先儒们的批注在文字释词方面已经很圆满了,但是对意思的开解,并不一定圆满。所以藕益大师注《论语》,是把意思点出来,画龙点睛。这一章的意思,大师批注说:“见德者,不见有土。见土者,不见有德。见法者,不见有惠。见惠者,不见有法。此皆独喻于怀,不可以告人者。譬如饮水,冷暖自知而已。”

大师这是直接点到我们心源的隐微处,让我们回过头来在自己的起心动念处去思考、去观察,看看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是君子,要保持;如果还有小人的气息,赶紧回头,要做君子。

“见德者,不见有土”,我们每个当下只能有一个心念,若此刻是善念,就没有恶念。此刻心中在想着如何利益到他人,如何帮助他人,就不会去想着自己。而反过来,如果心念中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得失,就不会去想着道德仁义的坚守,是非善恶的明辨。这也便是“见土者,不见有德”。心念决定了生命的境界。君子是选择了念念不离仁,念念不违仁的生命境界。而小人则是念念只谋利的生命境界。

所以,君子所见的是德,是因为君子的心里有德。小人所见的是土,是因为小人的心里有土。“土”是自己的利益。心中全是德,便见德不见土。心中全是利,便见土不见德。

而“见法者,不见有惠。见惠者,不见有法。”也是这个意思。法是法则,规则、道义。惠是恩惠,好处。心中有法者,心中见法者,在与人交往、合作时,一定是先见到这个法,这个义,而不是直接去看这个惠。而反之心中只是想着惠,想着好处,就不会想到法,想到义。这一点在官场上,商场上,尤其明显。如果过分的关注惠,与人交往就变得不再单纯,做事情也会毫无底线。以利相交,甚至贿赂勾结,贪赃枉法。“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便是”见惠不见法“下的价值观。 

“此皆独喻于怀,不可以告人者”,是指我们心中是怀德还是怀土,是怀刑还是怀惠,只有自己知道,“譬如饮水,冷暖自知”。而不同的心,产生不同的行为,带来不同的结果,形成不同的生命状态,不同的人生境界。 

怀德与怀刑者必坚守道德仁义、规律法则、底线原则,而怀土怀惠者则无所信仰、无所坚守,无所依止。虽然暂时能获得一些利益,但若违背了道义和规律,最终也会失去。

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里,关于君子对于道德仁义的坚守,孟子有段非常精彩的论述。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是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能固守自己的道心,只有君子才能做到。而普通人呢?是“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意思是,一般的人,如果物质上不能获得保证,没有固定的产业,因此就没有操守道德的恒心。不能恒守道心,那么为了生计利益,就会放荡邪僻,什么都能做得出来了。

为什么君子在没有恒产的时候,能够坚守恒心。因为他们的心中“见德者,不见有土”,对君子来说,有没有土真的无关紧要,心是否光明最为重要。光明的心,纯善的心,仁义的心超越一切。

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孟子继续说,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这段话真的令人感动,也让人惭愧。孟子鞭策了我们,也鼓舞了我们。我们有找到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了吗。我们有找到比利益更重要的追求了吗。我们真的能怀德怀刑而放弃一些违背道义的现得的利益吗?

试着去坚守一下,当你真正坚守了,相信你的内心一定会有非常美好而高尚的体验,这种体验远远超越物质利益能给你带来的一时的满足。而如果你一直坚守,坚守对他人的仁爱,对真理的践行,对世界的奉献,那么外在的一切都会自然而来。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怀德怀刑的君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