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社区生活服务”:找准定位方可撬动蓝海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央政法委、中央文明办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住宅物业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鼓励有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向养老、托幼、家政、文化、健康、房屋经纪、快递收发等领域延伸,探索“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居住生活需求。
虽然定位于养老、托幼等相关“生活服务”,但坊间舆论仍旧将目光更多聚焦于养老,毕竟,这是继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到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后,相关决策部门的再度“背书”。
一方面,这应该是向社会资本继续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的积极表现;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物业公司投身养老服务产业正急需政策,尤其是可操作细则的进一步明确。
近年来,社会资本长期“觊觎”养老服务产业这一蕴含万亿级别市场的商业蓝海,与此同时不断迎来决策部门抛出橄榄枝,这背后折射出的本意,或许就是要通过动员社会力量撬动万亿级别的养老服务市场,在满足巨大且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同时,促使政府职能回归本位发挥好兜底监管职能。
而甄选物业公司作为撬动商业蓝海的关键点看似道理充分,毕竟,物业本身肩负着居民社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充分熟悉管辖范围这有助于有的放矢地提供养老服务供给。但其实,物业跻身养老服务市场,更具体来说是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就必须找准自身定位,不能重蹈社区周边的电商之路。
事实上,这一点早有前车之鉴。几年前,伴随着“互联网+”的浪潮席卷,各路资本开始布局社区电商,各类社区店、驿站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小区周边,提供服务业大都雷同,诸如快递代收代发,寄存业务,日常零售商品更是与周边便利店、商超高度一致。可多年后再看,当时投身社区电商领域的众多资本早已不见踪影,销声匿迹。
说回物业公司本身,其本职工作是为业主提供基本环境维护设备管理。而诸如养老、托幼、家政、文化、健康、房屋经纪、快递收发等延伸领域则是本该属于社区周边的商业和生活配套,如今,政策明确鼓励有条件的物业公司从事以上事业,不难想象两者必然形成直接竞争,因此,如何确保物业不惧压力涉足原本并不熟悉的社区生活服务领域,是决定物业方能否撬动商业蓝海的关键。
如前所述,找准定位至关重要。首先,要避免与周边已经成熟的商业生活配套形成直接竞争,切忌大规模上马如此前提到的社区电商模式;再者,要先“摸清家底再行动”,即利用物业公司既有资源对本辖区范围内的相应需求摸底,特别是摸清只有利用物业自身扎根邻里优势才能对接的需求;最后,逐步通过资本投入形成品牌化、连锁化经营,凝聚更加专业的人员队伍,从而实现良性可持续运营。
综合来看,决策层找准物业发力社区养老堪称明智。一直以来,我国养老服务提供始终面临着“大政府小社会”的难题,这意味着政府承担着更多的养老服务职能。伴随养老服务需求的提升,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长期存在错位,导致大量的需求对接不足。而解决当前供需错位的关键举措,正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合力,方能真正改变错位现象,理顺供需机制。物业发力社区养老,正是政策层面不断释放利好,让社会力量积极性得以调动,最后达到真正撬动万亿级别的商业蓝海,同时,为解决好老年人口的养老服务需求提供新契机。届时,政府回归监管角色,转向全过程监管,则有助于确保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供给,实现在优质发展理念下推进养老服务及社区生活服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