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滋养生命的数学》第一章有感

2019-04-22  本文已影响0人  xingminyang

阅读董文华老师的“多元丰富,让学生恋上数学”这一章节,让我思绪万千,我非常喜欢你的每个观点,在阅读中倾听你的经验。

多元数学,想说爱你也容易。作为一线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重构数学教学的新秩序,使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开放,走向智慧,走向人文,赋予数学更丰富,更多元的意义。

数学,在理性中寻找力量。数学的理性精神既是支撑数学家研究数学进而研究世界的动力,也是学生怀着好奇心学习数学最原始、最永恒、最有效的动力。数学使人明智,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学会思维,具备有理性、有逻辑的数学素养,即使有一天他们走出校园后忘记了所学的数学公式、定理和解题方法,但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能随时随地起作用。这样的数学学习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效,这种数学素养才能使人终身受益。

课堂,是一种“慢”浸润。用“慢”教育反观自己的课堂,我逐渐领悟到,课堂也是一种“慢”浸润。教学中要舍得在必要的地方“浪费”时间。“慢”一点,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搭积木”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的“孕育”过程。站在知识的立场,关注生命的脉动。区别对待个体,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意味着不站在知识的立场,关注生命的脉动。

区别对待个体,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意味着不要对学生“一刀切”,对于某一知识点不要求学生非得即时理解,不一定非得全部理解,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些缓冲期。对于“缓冲期”这个词,我感动了好长时间,从教这么多年,我一直有这种看法,但总不能找到一个准确形象的词来描绘“数学现实”。但我一直是这样做的,对于每一课所学到的新知,我不急于给这个知识点拔得太高,拓得太深,容易给一部分学生弄懵。等这个缓冲期过后,孩子们会对前面理解不太透的知识点恍然大悟。

站在知识的立场,关注生命的脉动,作为教师,我也要站在生命哲学的角度,关注学生心智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