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点大学散文上班这点事儿

改变自己,我们才有改变周边的希望

2017-03-24  本文已影响87人  悦者
改变自己,我们才有改变周边的希望

2017年3月23日星期四 19点12分

一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到底可以发挥多大的效力,给周边的人,给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

安静的时候,想起这个问题,我不觉有些忐忑了。

在原来的单位,教师们根据我的建议,每周写一篇随笔。我常常利用闲暇时间,静静地走进他们的文字,以此和他们对话,一并承担苦恼,分享快乐;自然也偶尔跟着他们一起分享摘抄来的美文,获得些许精神上的启迪。

我的初衷是明确的:希望教师在阶段性的思考中梳理或总结自己走过的道路,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为日后的工作奠定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如果谈不上体系,至少是经验的积累);还有一项功用,教师可以借此倾诉,快乐的,忧郁的,甚至是不满的,只要倾述,他们就会获得一种暂时的释放,不至于造成内心挤压,从而以一种轻松的姿态投入工作与生活。

写了几年后,我看到了成效,几位同事的文章先后在《白山教育》、《吉林教育》等报刊杂志发表,让我倍感骄傲。因为时常有文章发表,单位连续多年被评上白山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也有多名教师被评为白山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吉林省教育学会优秀会员。

此间有些同事调离了,日后碰见他们中的几位,问起写点东西的事,几乎一概不写了,包括那几位很有实力的同事。

我不知如何是好,只能默认这种无奈的现实,在原单位,他们有被催着去做的成分,一旦离开,这种压力没有了,自然就渐渐放松了。

如今,我也调离了,从教师的内心述说中走出,算起来也近三个月了。

我原单位的同事依旧在写,不过改成写教育叙事(我原来称为随笔的,去年年末华中师大的教授到校调研,建议改为教育叙事比较合适),每月写两次。

能够写,意义的确是不小的。希望我往日的同事可以一直坚持下去,抽出点时间,安安静静地回顾一下走过的道路,适时地记录,不至于把宝贵的、缺憾的都丢了。

前天去大米老师的培训中心,米老师领着我们观看了学校的档案室,卷柜里安放着他的学生写的书(每年一本册子,四年毕业时整理出一个精品册,完全是孩子自己设计,学校出钱印刷五册,分发给孩子、家长作为纪念,学校留存一册作为资料,长久保藏)。

翻看那些撒满孩子记忆的书籍时,我被他们坚实的成长感动了。在那个群体里里没有所谓的高才生,他们大多来自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但站在我们面前的孩子,各个能歌善舞,谈吐不凡。

一个到此学习不到一年的女孩可以流畅地与到此考察的复旦大学的教授对话,简直让我不敢想象。

复旦大学的教授坦言,这个女孩的综合能力要高出他带的研究生。

米老师以自己独特的管理策略和科学实践,给孩子创建了一个不凡的发展空间。

想想自己走过的道路,再看看米老师的学校,我不禁想起了伦敦那块名扬世界的墓碑。

其实那只是一块很普通的墓碑,粗糙的花岗石质地,造型也很一般,同周围那些质地上乘、做工优良的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等二十多位英国前国王墓碑,以及牛顿、达尔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比较起来,它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并且它没有姓名,没有生卒年月,甚至上面连墓主的介绍文字也没有。

在这块墓碑上,刻着这样的一段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第一次看到墓碑上的文字时,简直可以用震悚来形容我的感受,我也曾希望做点改变世界的事情,但回头看看,到底变化了多少?我不敢评判了。

生活在我身边的人,几乎还是原来的状态,优哉游哉的,也近半百了。

原来改变他人,甚至是“妄想”改变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任何强力下推动的可能会一时见到成效,但长远的就不好说了。如果可能,做一个会实践的米老师,也许会更有意义,毕竟他唤醒了孩子内在的力量。

眼看着也快五十岁了,不敢再去耗费时间,我只能从自身做起,做一点踏实的事情,力求成为教育圈内里坚实的实践者,以此去感召或鼓舞更多的人,投入到自己擅长的领域,自信并开心地前进,这一点也许我还能够做到。

看看我们的世界,很多人已经走了,但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必将影响着未来的生活,成为人类心灵中最温暖的阳光。

那么各位朋友,还犹豫什么呢?让我们行动起来,微笑着走向茫茫的人海,把最柔和的春风也一并送达他们的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