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电影很“李安”
2016-11-22 本文已影响40人
河聿
前段时间真是忙到飞了,今天去赶了尾场看了比利林恩。

这片子还是很有李安风格的。在场景的色彩处理上我一直觉得李安和王家卫都很有个人特点,王家卫比较偏爱用沙,水,雾,雨等等昏暗模糊的场效,李安就喜欢用莫奈式的精致的彩色。就算在战场上,场面效果也很干净。

还有把一个小人物在阔大背景里“天地独钓”的效果,比如杰克和恩尼斯在荒凉山谷煮一小罐豆子,比如这次比利和酒保在容纳几万人的空球场抽一小支烟,都是适合引发观众内在的“孤独自我”共鸣的设置。
李安拍的片子大部分有一种“消解标签”的意义。标签真是一种潜意识的奇妙产物,比如我就总在街上接到塑型瑜伽的小广告。李安在比利林恩里的“标签消解法”就是把集中在一种形象上的所有不同人眼中不一样的标签都展示出来。集中之后反而产生一种荒诞的矛盾。
配乐也很值得提,一到抒情场景就插配乐真是催泪良方啊。

另外有一点很有意思,李安在比利战场杀人的时候一直在给死者的眼睛特写。人们臆想的死亡体验其实很有意思,大部分的创作者也好,读者也好都没有杀过人,所以在一个出现杀戮的空间里面,杀人者和旁观者到底会不会特别去关注死者的眼睛呢?李安的片子里眼睛是重点,墨菲的片子不是这样处理的,他会特别去关注尸体的形态和脖子、胸腹部的细节。所以不同的创作者可能对于“尸体”形象的处理有不同的偏好。

再有就是斯图尔特的面瘫脸还是一如既往,范迪塞尔最近几年的片子开始有“智慧长者”倾向,说不定再等几年我们就有肌肉版的摩根弗里曼可看了。